天津財經大學 王美玲 李海艷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讓我們認識到世界經濟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201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中我國的環境主題為低碳減排,綠色生活。在全球經濟化下,為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各國已開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力求達到低污染,低消耗的集約型經濟,將環境和經濟的發展相結合以達到可持續發展。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十二五規劃的核心理念就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和推動企業的產業轉型,制度轉型和技術創新,利用新興產業和新型技術來節約能源,減少消耗,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我國中小企業在全國企業中數量居多。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目前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數量的99%以上,其創造的價值占GDP的60%左右,上繳稅收約為稅收總額的50%左右,約占全國專利的65%,為我國新增了85%的就業崗位。由上述數據可知,我國企業產業的轉型主要是中小企業的轉型。其次,我國中小企業產業結構不均衡,主要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從事鋼鐵,煤和焦等資源的傳統性生產,這種粗放型經濟高污染,高消耗,缺乏核心競爭了和抵抗風險的能力,一旦遇到危機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企業的產業轉型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環節,要實現高端化、高質化的經濟模式要先從產業層次低的中小企業下手。
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很多傳統型中小企業無法與國有控股的大型資源性企業抗衡,導致生產量下降,利潤降低,難以發展和生存,最終導致破產。經濟全球化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小企業唯有轉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才得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國情和市場模式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我們要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但是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模式,中小企業在實現低碳經濟的綠色增長中仍面臨著很多困難。
企業轉型是一種商業模式的轉變,并非簡單的將傳統性的模式轉化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而是站在全球經濟化的戰略角度,結合我國市場環境,市場機制以及市場因素等,從而延伸企業生產的價值鏈,融合客戶多層次的需求和業務的終端化,實現技術高端化,質量精細化和節能減排,,發展為高性能的服務體系和以市場為導向的低碳發展模式。可以說中小企業在低碳經濟時代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在轉型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低碳化發展的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轉型的過程中,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半數以上的中小企業缺乏的就是這些資源,而且難以通過金融機構獲得融資的機會。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管委員會2012年第4季度的統計數據,中國銀行業的金融機構共持有資產1336224億元,持有負債1249515億元,其中各銀行機構的資產和負債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由以上數據可知,大型商業銀行持有的資產和負債占有很大比例,但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很難通過商業銀行取得貸款機會。我國的銀行業高度集中,而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小,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并且往往缺乏足夠的固定資產?!俺杀靖摺⒌盅弘y、風險大”等因素使得銀行更偏好于向大企業貸款,而不愿意向中小企業貸款。
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將近5000萬,占全國企業數量的99%,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開戶貸款中小企業總數不超過30萬。雖然在四大銀行設立中小企業貸款部,國家也很出臺了新36條及其他減稅減費的政策,但由于實施的力度小,實施范圍窄,仍解決不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從而也成為了中小企業轉型的主要障礙。
我國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主要是制造業和加工業,將高污染高耗能的資源作為企業發展的方向。這些產業雖然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利潤,卻阻礙了企業的長期發展。在低碳經濟時代,低污染,低排放是國家和企業生存的關鍵。為了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會出臺一系列關于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政策,產業結構落后的企業會舉步維艱。但由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還不成熟,難以向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高端成熟的低碳技術,這無疑給中小企業的轉型又增加了一個難題。
在市場經濟發展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中小企業的規模難以擴大,技術創新能力差,更是使其舉步維艱?!靶「患窗玻瑵M足現狀”,“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觀念也使得中小企業發展后勁不足,難以為轉型創造良好的條件。盡管中小企業發明的專利占到全國專利的65%,但大部分的中小企業無法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進行技術上的創新,創立自己的品牌,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很難在低碳經濟時代站穩腳跟。
在國內,由于中小企業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不均衡,層次低,隨著中小企業數量的擴張,逐漸形成了買方市場,中小企業難以與大型企業抗衡,中小企業之間也形成了惡性的競爭,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更是雪上加霜;另外2007年我國取消了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使得中小企業生產的成本大幅提高,再加上各國之間貿易保護體系的建立,使得中小企業出現了訂單難,生存難的現象,由此導致發展后勁不足,難以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化。
我國引入低碳經濟的概念較晚,低碳技術發展也不成熟,在轉型的道路上我們要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中小企業發展彈性很大,在低碳經濟時代,要抓住轉型的機會,克服轉型中的困難。
3.1.1 觀念轉型
中小企業的管理觀念決定了企業以后的發展道路和方向,企業的發展理念也決定了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企業觀念的轉變是企業向低碳化轉型的首要條件。目前,大部分企業的經營者在思想上存在著落后的管理理念,“小富即安,滿足現狀”,“單打獨拼,坐山大王”,“只顧眼前,不求長遠”這些觀念已無法使得企業在低碳經濟時代立足。因此企業經營者應摒棄這些落后的思想,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積極轉變先進的觀念,進行產權制度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在轉型中積極引入高端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由傳統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轉向委托代理機制,建立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
3.1.2 產業轉型
中小企業轉向低碳經濟模式的道路上,技術上的創新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尤為關鍵,尤其是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天津市政府200億專項資金打造“科技小巨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了天津的快速發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就業總數達到161.8萬人,占全市的21.2%。累計上繳稅費241億元,占全市的23.9%。就業人員年均收入5.5萬元,平均每家科技小巨人企業兩年凈資產增加4114萬元。因此中小企業應在低碳經濟時代抓住機遇,加快轉型,優化和調整現有的產出結構和技術結構,將現有的粗放型模式轉化為集約型模式和低碳經濟模式。企業不僅要整合傳統的產業,也要引入新興產業,如節能環保的新興能源、新興材料以及低碳服務業等。另外企業在產業轉型的基礎上應升級產品和工藝,形成自己的品牌,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獲得一席之地。
3.2.1 將中小企業議案提高到更高的地位,建立國務院直屬的中小企業署
盡管目前我國建立了中小企業司,更加重視中小企業問題,出臺了新36條,減稅減費的優惠政策,但仍存在所有制歧視,金融抑制,玻璃門和彈簧門的現象,主要是由于國家實施政策的力度不大,實施范圍較窄,“抓大扶小”的戰略未得到更好的推廣。美國中小企業法制認為只有振興小企業,才能保障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歐盟《小企業憲章》認為,中小企業是歐盟經濟的核心力量,是確保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主體。因此我們應更加重視中小企業對于我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將其地位提高到更高層次。為了中小企業的轉型成功,政府需要建立一個統一權威的、具有高層協調能力的國務院直屬的綜合部門。建立國務院直屬的中小企業署,可以將中小企業用工難,用料貴,融資貴,費用貴,訂單難,轉型難和生存難的“四貴三難”問題提上議程,得到更好地協商和解決,從而推動中小企業更快更有效地低碳化發展。
3.2.2 創立低碳技術研發基金
中小企業的轉型和升級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這項浩大的工程中核心問題是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研發中,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作為支撐,政府應積極營造低碳經濟發展的環境,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研發低碳技術。政府應設立專項基金引入節能減排的技術設備,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CDM團隊,組織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建立低碳技術創新研發基金,成立低碳技術創新獎項,給予節能減排的中小企業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鼓勵科研機構積極研發節能減排的技術,中小企業應積極采納低碳技術來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在我國營造一個良好的中小企業低碳環境。
3.2.3 融資渠道多樣化
2011年APEC中小企業峰會上國務院參事陳全生表示,在中國的四大銀行設立中小企業貸款部,解決不了中小企業貸款難,據統計有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開戶貸款中小企業總數不超過30萬。2013首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峰會上表示,未來十年,在國有資本提高利用效率上,可能不應當在國有銀行保持這么高的比例,對國有銀行資本來講,國有資本的資源配置效率不是很高。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主要通過民間借貸市場來滿足融資的需求,政府首先應將民間借貸陽光化,合法化,將其納入到中國人民銀行和政府的金融監管之中,并加強正規融資和非正規融資的合作;其次政府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政策性銀行,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達到帕累托最優,為中小企業建立多種融資渠道,緩解其融資約束,為中小企業轉型創造條件。
[1]劉衛紅.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的困境與出路[J].企業發展,2012(9).
[2]陳柔霖.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中小企業發展戰略[J].吉林林業科,2012(7).
[3]張戈地,郜宇鴻.淺談我國民營企業轉向低碳化的對策[J].管理縱橫,2012(6).
[4]程菲.試論低碳經濟時代中小企業轉型發展[J].視點,2012(1).
[5]金寅跡.淺析中國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J].經濟師,2010(11).
[6]周長城,楊敏.歐盟對中小企業轉型的政策支持,2002(2).
[7]王云珠,周潔.新形勢下山西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政策選擇[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2(4).
[8]吳家曦,李華焱.浙江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調查報告[J].管理世界,2009(8).
[9]劉少華,張賽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中地方政府監管對策研究[J].求索,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