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聞丹
在地方債務、民間借貸惡化以及住房調控等共同作用下,2012年很有可能成為銀行業利潤水平的分水嶺
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超萬億元(10412億元),資本利潤率達20.4%,遠高于同期浙江工業企業5.8%的利潤水平。上市銀行年報顯示凈利潤同比增長20%-60%,利潤水平之高可與前些年的房地產行業相媲美。然而,搶眼的利潤數據并沒帶來贊美聲,“暴利、壟斷、虛胖”等評論充斥媒體,銀行業陷入公眾輿論不滿的風暴眼中。
事實上,近年來銀行業一直保持著高速擴張態勢。2011年金融機構111.3萬億元的總資產規模,是2003年的4倍,年均增速達19.3%。省內某縣級股份銀行分紅配股,普通職工僅3年時間就獲得1倍的投資收益。與制造業利潤率不斷降低相比,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快的速度了。即便如此,當前指責銀行業“暴利”的批評并不十分準確,以階段性高利潤來描述或許更為妥當。其一,以近兩年的利潤水平為指標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屬于“暴利”有失偏頗。其二,銀行業高利潤具有階段性、制度性因素。近年來的貨幣政策是直接推動因素,此外還有國家經濟30余年快速增長,商業銀行體系改革深化,以及我國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等體制因素。其三,政策效應具有滯后性,銀行作為一個周期性較強的行業,在宏觀經濟形勢進一步下行的背景下,高利潤能否延續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在地方債務、民間借貸惡化以及住房調控等共同作用下,2012年很有可能成為銀行業利潤水平的分水嶺。

當然,公眾對銀行業的詰問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在實體經濟不振,部分行業增長乏力乃至出現虧損破產的背景下,銀行業亮麗的利潤數據確實刺激眼球。利潤獲取的非市場化,中間服務的不透明、不規范,以及部分中介機構依附生存等問題,需引起重視。
詰問一,利潤獲取非市場化。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僅為19.3%,也就是說超過八成利潤是由利息差貢獻的。國家前兩年實施貨幣緊縮政策,“無錢可貸”的銀行通過各種方式,間接提高貸款利率以增加自身收益。如放貸時要求企業提供一定數額的存款,貼息方式給予企業貸款等等,結果是“肥了銀行,瘦了企業”。
詰問二,中間業務服務不透明、不規范。從國際經驗看,中間業務是銀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而現狀卻不那么完美。一方面中間業務收入較少,占比僅2成;另一方面亂收費現象突出等問題。有媒體揭露,“當前銀行各類收費項目已達3000多種,是2003年的10倍”。向企業收取各種信息咨詢服務費,貸款時搭售理財產品等成為行業潛規則,結果是“肥了銀行,壞了信譽”。
詰問三,中介機構依附生存。部分中介機構、個人憑借與銀行熟悉的便利條件,從事著貼息、承兌等業務。這種千絲萬縷的關系,自然是有違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原則的。實業強,國家才壯,這種“借錢生錢”的賺錢模式,帶來的是社會心態的浮躁以及實體經濟的空心化。截至去年8月,沿海地區有3萬億以上的銀行資金流向民間借貸領域,結果是“肥了銀行,累了實業”。
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源,是現行體制給予銀行業的壟斷地位。4月初,溫家寶總理在調研中指出,“中央已統一思想,要打破銀行業的壟斷地位”,透露出國家著手開展金融體制改革的信號。銀行業要獲得持續發展能力,需要有打破壟斷地位的決心,具體而言要做到兩點:
——門檻的均等化。當前溫州進行的金融試點改革提出12條舉措,其中將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改制成村鎮銀行是最具實質意義的改革內容,是國家對民間資金準入銀行行業做出的有益嘗試。金融主體的增加,特別是民間資金成為金融機構主體,能一定程度地打破當前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
——利率的市場化。西方國家成熟的金融體系多實行市場化利率。在美國,不同的銀行可以自由設置不同的利率;同一銀行對不同的個人或企業提供不同的利率。這樣的制度安排較好地實現了利潤與風險的平衡。遺憾的是,溫州金融試點改革并未提及此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