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文
摘要:一篇新聞作品是否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在于寫作者投入了多少真正的情感,要想使新聞作品生命力長久,必須投入理性之情、感動之情、民心民情。
關鍵詞:新聞作品;生命力;情
提到新聞寫作,有人可能立刻會想到“假、大、空”幾個字,也有人會想到“政治性、思想性”這幾個詞,更有甚者會想到“枯燥、無聊”,一看新聞便敬而遠之。新聞固然要報道各種政治事件,也要報道各類會議,但政治事件和會議也是采訪對象,作為采訪者,勢必要帶著或褒或貶的態度去報道,這一褒一貶便是情感,投入了采訪者的情感,新聞報道便不會顯得空洞無物。倘若采訪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或是具有典型性的集體的時候,采訪者就得投入更多的“情”去關注采訪對象,這樣,采訪者筆下的人物和集體才是活靈活現,有生命力和新聞價值的。
一個記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可讀性和長久的生命力,就必須在采訪中投入更多的情感。筆者以為,采訪中理性不可少,真情更不可少,民情不可少。
作為一名記者,筆者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采訪無數次,也被感動過無數次,采訪對象的或喜或悲,都會激起心靈深處最柔軟的情感。正如中央臺推出的新春走基層欄目所倡導的:“我們的腳下沾滿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著多少真情。”
寫會議消息,用“理性之情”。作為企業報的記者,采訪中會碰到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寫會議新聞是企業報記者的規定動作,既然有一定之規,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難就難在記者是否真正地投入到會議內容中去,是否真正領會了領導講話的真正內涵。起初,筆者以為,會議消息的格式比較固定,照葫蘆畫瓢也就寫完啦。竊喜中,寫完幾篇會議消息,才發現用“情”與不“用情”完全是兩個結果。一般的會議上有對成績的總結,有對工作的部署,如何把成績寫得重點突出,詳略得當,這取決于記者的取舍之功。如果一個記者對所采訪的會議沒有真正用心去思考,就會落入俗套,材料上的總結照搬完,一篇會議消息也就寫完了。久而久之,記者就成了“抄襲”材料的高手,心中自然會缺少報道的真情,讀者讀起來也就覺得索然無味。
會議消息還會涉及領導的講話,這在會議消息中占得分量不輕,領導的講話也不能隨便顛覆,如何取舍,成了難中之難。如果這時不真正用心,不理性分析,寫出來的消息就成了領導講話的“復制、粘貼品”。筆者記得有次參加企業的“黨群工作例會”,領導在會上講到要如何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對于那些頑固的老上訪戶要如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當然還提到了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處理方式。筆者只顧一股腦地記筆記,對于領導的講話未加取舍,原話照寫,心里還得意地以為領導的講話可是一字不漏地寫上了,應該不會有什么差錯。結果,險些釀成大錯,差點引發一場矛盾。領導對職工關心與否,職工不但從領導日常的關懷中能感受到,從報紙上的領導講話中也能感受到,所以,記者這一“中間人”一定要理性分析,恰當表達領導的真實意圖。
倘若說會議是沒有生命的,沒有情感的采訪對象,那么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企業員工則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對于這類采訪對象,“真情”更少不了。
寫人物報道,用“感動之情”。筆者工作的油田最辛苦的莫過于采油工、鉆井工、作業工、放線工等等,無論風吹雨打,無論炎夏寒冬,無論雙休節假,他們都必須堅守在崗位上。妻兒老小不能顧,家里家外不能顧,他們用真情譜寫著油田的奮進之歌。采訪他們的時候,如果不投入真情,對他們的辛苦則是一種褻瀆。中央臺推出的“新春走基層欄目”中的很多報道,正是因為深入基層,了解到基層百姓最真實的生活現狀,才感染了無數的觀眾;《人民日報》推出的“走基層”報道也正是因為記者的真情投入才吸引了更多的讀者。筆者所在的《河南石油報》去年推出的系列“勞動模范報道”,報道了基層員工無私奉獻、激情創新的精神,很多讀者從中讀出了感動與真情。筆者以為這種真情首先源自采訪者采訪時的真情與寫作時的真情。在油田企業,隨處可見感人的事跡,若不投入真情,報道便會流于形式,成了材料的堆砌。
今年除夕,筆者去鉆井隊采訪,深切感受到了鉆井工人的辛苦。除夕夜是全家團圓的時候,雖然鉆井隊也早早掛上了燈籠,貼上了對聯,放起了鞭炮。但他們的心卻是寂寞的,因為他們身邊少了家人的陪伴。那個鉆井隊隊長已經有七八個年頭沒回家過春節了,他心里的愧疚不知道如何表達。今年春節,妻子和孩子一起來到鉆井隊陪他過年,可是,孩子見他第一句話就是:“爸爸真壞,上班的時間永遠都那么長。”隊長一時語塞,不知道該說什么,但他的眼眶卻濕潤了。那時,鉆井隊的工人們個個都很傷感,因為他們有同樣的感受。筆者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心里的感傷也油然而生。我想,這樣的艱辛帶給我們的應該不只是感動,更多的是敬仰。由于自己首先被感動,所以,寫稿子的時候,一揮而就,酣暢淋漓的,很多讀者說只有這樣的報道才能真正吸引讀者去關注企業新聞。
寫基層見聞、一線傳真,用“民心民情”。有話說得好:“記者永遠在路上,在路上應該是記者的常態。”是的,只有記者常常在路上,才能發現最真實和鮮活的新聞素材。當記者發現真實和鮮活的素材時,必須把“民心民情”滲透進自己的稿件。“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強調的正是用百姓愛聽的、愛看的、喜聞樂見的語言來表現新聞。采訪中常常聽到有些基層員工說:“你們報紙上有些報道太深奧,俺們普通職工看不懂,但那些小通訊、小故事倒挺好看。”筆者所在的報紙推出“記者走一線”欄目以來,受到了廣大基層員工的喜愛,當他們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單位的同事事跡的時候,立馬傳閱開來。他們說之所以喜歡那些報道,就是因為報道了身邊人和身邊事,看起來親切。因此,用民心民情寫作更能增強新聞稿件的感染力。
總之,作記者的必須有雙慧眼、有顆慧心、有份真情,才能創造新聞寫作的快感,才能使新聞作品永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