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朋
摘要:普通車床加工錐形內外表面唯一的辦法就是手搖,效率低、勞動強度高。尤其是大批量生產對操作者的體力和精力是個挑戰,不僅效率低,沒有規律性,往往發生批量超差,甚至報廢。針對該問題,為保證批次一致性和質量穩定性,采用合理的加工方法,把無規律加工生產變為規范性操作,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提高了勞動效率。
關鍵詞:普通車床 車削 群鉆 錐形零件
1、零件簡介
噴管座,材料為不銹鋼0Cr15Ni7Mo2Al(PH15-7Mo),毛坯為鋼棒,經過車削加工為圖一所示零件。成品零件重量約占毛坯總重的15%。
材料為不銹鋼PH15
不銹鋼0Cr15Ni7Mo2Al(PH15-7Mo)是一種半奧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通常在固熔、鍛造、熱軋進行切削加工,宜用低速大吃刀量加工,以免引起加工硬化。主要用于制造耐腐蝕好并具有高強度的各種容器、管道、彈簧以及航空薄壁結構件等。
2.毛坯為棒料,鉆孔困難
毛坯為實心棒料,常用的方法為先用φ16鉆頭鉆通孔,再用較大的鉆頭擴孔,直到擴鉆頭的最大直徑φ60。選用直徑差值比較大的鉆頭擴孔,切削力大,勞動強度高;選用直徑差值比較小的鉆頭擴孔,易引起材料加工硬化。
解決方法:
分級鉆孔,由小到大
毛坯為實心棒料,先用φ16鉆頭鉆通孔,然后采用群鉆擴孔。群鉆采用直徑φ60的鉆頭,在砂輪機上將切削刃磨出兩道圓弧槽,加工時鐵屑呈有規律排出,不易傷人,內孔沒有鉆頭進給拉傷,表面粗糙度達到Ra1.6以上。有效降低切削刃的吃刀面積,從而減小切削力,不用多次擴孔,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比普通鉆頭提高效率2~3倍。
3.車削內外錐用扳角度方法車削生產率低
通常用小刀架扳角度和中托盤同時進刀的方法去除毛坯余量,加工時兩個進刀方向如果不協調,易造成零件超差,甚至報廢。若兩個方向同時進刀,造成鐵屑不易排出,易傷人。
解決方法:
3.1 車內外錐孔把常規扳角度方法改變為多臺階分段加工
以前的加工方法為小刀架扳角度加工,因為加工余量大,一次進給深度2~3mm,加工時鐵屑易傷人,不易保證尺寸要求,從而產生超差、報廢。經過分析,查找規律后通過使用寶塔形多臺階狀加工,計算出臺階的深度和直徑,粗加工時先加工出各個小臺階,簡單快捷。
3.1.1根據已知條件換算深度(角度)
深度換算:零件內錐孔的尺寸小徑φ90(d),大徑φ166(D),斜度為55°(α),通過計算得出錐形總深度(s)
s=(D/2-d/2)Xctgα=(166/2-90/2)Xctg55°=27.05
角度換算:該零件如果已知大徑(D)、小徑(d)和深度(s),可經以下公式換算斜度(α)
α=arctan((D/2-d/2)/s)
3.1.2深度分段
根據零件的材料加工的難易程度,可以把錐孔的深度分為若干個深度為L(為了方便計算,最好為整數)的小臺階,形成若干個階梯孔,如圖三所示。對于加工的零件,錐度越大,每個小臺階的深度宜小,相應的臺階也就相應增加,去除的毛坯越多,利于半精加工。操作者可根據機床、零件的材料等因素,來選擇合適的臺階深度。
3.1.3每段直徑計算
每個階梯孔的點連起來為簡單的一次函數,相鄰兩個階梯孔的直徑差一致,階梯孔的直徑差可以通過計算得出,

2D=2LXtgα(建議方便計算,得出的直徑差進行圓整)
從而得出每個臺階孔的直徑(見圖二)。加工內外圓錐時,通常用小刀架扳角度加工方法改變為多臺階分段自動走刀,將錐形表面預車成塔形多臺階形狀。
3.2半精加工
計算出的每個小臺階孔的直徑D和深度L,可以分別利用機床縱向大托板和中托板橫向刻度盤定尺寸進行加工。按照孔徑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加工,去掉毛坯的余量。
各個臺階有規律的遞減,完成臺階孔的加工后,通過半精加工、精加工完成整個錐孔的加工。
3.3精加工
將該零件錐面與車成塔形多臺階形狀后精加工時不僅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大大減輕勞動強度,使操作者精神放松。保證該零件各項技術要求。該方法有利于鐵屑從孔中排除,減少鉤屑時間,增加有效生產時間,而且對操作者降低風險,如鐵屑絞壓孔內易甩出傷人等。
4、總結
外錐零件加工運用該方法同樣適用。塔形方法,簡單快捷,有規律性,普通操作者易掌握,降低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加工單件零件的時間由240分鐘縮短到90分鐘,提高勞動生產率2.5倍。并且該方法鐵屑易從孔中排出,減少鉤鐵屑時間,增加有效生產時間,并且對操作者降低鐵屑傷人的風險。
經過改動后的群鉆,提高了效率,減小了勞動強度,在鉆削大孔時可以借鑒。■
參考文獻
[1]《車工工藝學》勞動人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