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博
摘要:檢察機關機關支持起訴是民行檢察在傳統的抗訴業務之外的拓展,其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總則中關于支持起訴制度的規定。近年來,隨著檢察業務的創新,支持起訴逐漸被基層檢察機關所重視,實踐中成功的案件是非常多的。與此同時,學者與廣大司法人員對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制度的探討也在逐漸升溫,其中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基本原則問題就是一個廣為關注的問題,普遍認為,有限介入原則應是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時最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之一。
關鍵詞: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基本原則;有限介入
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基本原則一般認為是對檢察機關辦理支持起訴案件時最應當遵守的規則,在這些基本原則中比較重要的就是有限介入原則,關于有限介入,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
一、有限介入原則在檢察機關支持起訴中的理念
有限介入原則是指檢察機關在支持當事人起訴時,要合理的平衡司法權與私權的沖突,以盡量較少干預私權的方式介入當事人的私權之爭,以盡量少的訴訟成本幫助當事人完成訴訟,從而達到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成本、維護公益之目的。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時要堅持有限介入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正當應用社會干預理念
社會干預理論認為當社會公共利益遭受損害或者社會出現顯著不公可能影響社會整體正義時,公權可以介入私權訴訟,我國檢察機關的性質和職能要求其重視公益訴訟案件,采取適當的方式介入訴訟。我國檢察機關在憲法上作為國家的專門法律監督機關,具有廣泛的法律監督權,它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與作為法律監督者的身份合二為一,這就為其介入公益訴訟奠立了堅實的基礎。[1]而對于弱勢全體維權案件,由于涉及社會整體正義是否能夠實現,因而檢察機關可以發揮保護職能對其給予支持。社會干預的必然結果是公權介入私法訴訟,這就不可避免的要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發生沖突,在私法領域內,意思自治是當事人進行法律行為的最高準則,故即便是社會干預也不能對意思自治進行本質性的破壞。所以作為檢察機關,在支持當事人起訴時也應當本著這一理念正當應用社會干預理論,能不干預的就不干預、能少干預的就不多干預。
2、尊守法定程序理念
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是公權介入私法訴訟的一種實踐體驗,我們知道,在立法上規定了支持起訴者的訴訟地位,然而沒有支持起訴者的訴訟權利義務、進行支持起訴的具體方式以及程序等一系列規定,支持起訴只能是一句“口號”。[2]所以,將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給予程序化、制度化,是司法實踐的要求同時也是立法發展的必然。當然,在目前法律體系沒有對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制度給予具體規定之前,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司法實踐步伐不能過大,必須以《民事訴訟法》為基本參照文本,不能任意超越法律的規定,在《民事訴訟法》的框架下以謹慎的態度來支持當事人的起訴。
二、有限介入原則在辦案時的實際掌握
目前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只有原則性的規定,沒有具體操作規則,因而在進行具體操作時必須對檢察機關的支持行為進行限制,按照社會干預理論的要求,檢察機關應當有限介入私法訴訟,實踐中要具體落實有限介入原則就要堅持確有必要原則,即檢察機關只有在認為確有必要支持起訴時才予以支持,采取較少的行為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不應當采取更多的行為,否則就會使檢察機關出現權力濫用的現象。就象有人認為的那樣,支持起訴自然是站在民事訴訟的原告一方,即使其出發點是為了所謂的“國家、集體和個人民事權益”,但立足不居中,定位不超脫,顯然與檢察機關的監督地位相矛盾。[3]這正是一些學者所擔心的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會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目前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在全國檢察系統內應用的非常廣泛,以2010年為例,全國檢察機關辦理的支持起訴案件為21382件,[4]一些省份還專門制訂了相應的程序規則,這足以說明了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是具備現實意義的。雖然司法實踐中也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檢察機關發揮監督和保護職能支持當事人完成訴訟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這與檢察機關的地位并不矛盾。關鍵是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的過程中要掌握好尺度,必須以確有必要為支持的前提,這樣才能使檢察機關即發揮了檢察職能支持了當事人的起訴,又不會導致權力濫用。
三、案件類型限制對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影響
民事訴訟按照訴訟標的劃分可分為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對于私益訴訟而言,由于當事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起的民事訴訟,因而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時按照有限介入原則的要求,必須在確有必要支持時才予以支持。判斷私益訴訟是否確有必要支持標準比較簡單,采用經濟標準即可。因為在私益訴訟中,當事人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訴訟能力差、經濟能力弱才請求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如果當事人有經濟能力足以支付律師費用,即便是其不懂法律,其仍然可以聘請律師代理案件,此時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完全沒有適用的空間。而對于公益訴訟而言,由于其法律屬性具有公益性質,現實意義是為了保護國家或公共利益,一些學者在討論支持起訴問題時將其歸入公益訴訟范疇,該歸類雖然存在理論上的不妥,但在另一個層面上卻反映出支持起訴對我國現階段公共利益保護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貢獻。支持起訴通過對公共利益受害者個體提供訴訟能力支持,節約了個體訴訟的成本,強化了受害者個人的訴訟地位,增加了公共利益受害者個體維權的動力及維權成功的可能性,從而間接實現公共利益的司法保護。為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在我國當前公益訴訟于法無據的情況下,支持起訴立法對于公共利益保護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5]由于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具有保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職能,所以,檢察機關支持公益性質的訴訟時,應當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不應再受確有必要原則的約束,因為檢察機關保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法定職責,是應當、是必須,而不是在確有必要時才選擇性的保護。
四、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方式的限制性
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方式一般分為三類:精神支持、物質支持、法律幫助。精神支持方式,是指檢察機關通過向受害者宣傳政策法律,解除其思想顧慮,啟發、鼓勵受害者向人民法院起訴。[6]物質支持方式,是檢察機關向因經濟困難為無法獨立完成訴訟的當事人提供金錢或物質幫助,幫助當事人完成訴訟。雖然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增大了司法成本,但能節省法院與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又能在不損害公正的前提下提高訴訟效率,實現了經濟價值。[7]法律幫助方式,是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法的基本框架中,在不違法的前提下,為當事人提供各種法律服務,幫助當事人完成訴訟。這三類方式從難度以及檢察機關投入的精力上看,是依次遞增的。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方式的限制性,是指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的支持起訴方式的應用要有一定的限制,要按照難度等級依次考慮,不能跨越難度等級來應用支持起訴的方式。對于同一難度等級的支持起訴方式而言,檢察機關能夠較少投入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不應當采用較多投入。例如,檢察機關只提供物質支持就可以幫助當事人完成訴訟的不應當再為其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幫助;在法律幫助中,如果只提供法律咨詢就可以幫助當事人完成訴訟的,不應當再幫助其收集證據。這樣,嚴格的遵循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方式的限制性,不僅可以幫助當事人完成訴訟,同時還可以節約檢察機關的司法資源提高工作效率。
五、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階段性
檢察機關支持起訴依照訴訟程序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訴前和訴后兩個階段,訴前階段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行為包括為當事人分析案情、提供法律咨詢、提供經濟幫助、幫助當事人調取證據、整理證據材料、賺寫法律文書等,而起訴后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行為一般為出席法庭審理、參與法庭辯論和調解等。有的學者認為,支持起訴是支持被害人將訴訟進行到底,參與整個訴訟過程,訴前制作支持起訴書,協同原告收集證據,訴訟過程中參加法庭調查,參與法庭辯論,發表支持意見。[8]筆者不贊同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制度實際上是公權介入私法訴訟的一個體現,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檢察機關應當盡量少的介入其中,能夠在訴前通過法律咨詢、物質幫助等幫助當事人實現目的的,就不要在訴訟中去解決,這樣既提高了效率又不至于因過度介入程序而破壞意思自治。所以,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應當以確有必要原則作為在訴訟程序不同階段的指針,能在訴前解決的就不要在訴訟程序中解決。
六、小結
檢察機關支持當事人起訴時應當準確的把握自身的定位,要以有限介入的理念為指導,以確有必要原則作為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實踐的考量標準來劃定檢察機關介入民事訴訟的合理范圍,而后確定支持起訴的方式對當事人進行支持,在平衡司法權與私權的同時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雙重統一。■
參考文獻
[1] 陳桂明.談檢察機關介入公益訴訟[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3)
[2] 李婉敏、黃麗潔.對支持起訴原則的反思[J].法商論叢,2008(3)
[3] 王鴻翼.談民事行政檢察權的配置[J].河南社會科學,2009(2)
[4] 曹建明.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1-3-12
[5] 張曉華.支持起訴的立法合理性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9(12)
[6] 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79
[7] 劉妍.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價值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1(5)
[8] 王麗嫻.略論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制度的完善[J].經濟與法,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