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充分認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深刻領會、堅決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切實尊重群眾文化發展規律、始終維護人民群眾文化權益、不斷創新群眾文化運行機制,努力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切實尊重群眾文化發展規律是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條件
當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共識已經形成。許多地方把文化建設擺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鹽田區委區政府提出實施“文化立區”戰略,打造高品位文化城區的要求。群眾文化是“文化立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社會環境非常重視群眾文化工作,重視固然重要,但是群眾文化有其自身的規律。這些規律概括起來說,主要包括三點:一是堅持長期積淀與積極建設的統一。魯迅先生曾說:“文化是骨髓里的東西。”文化發展繁榮不是空喊口號,而是知時好雨、潤物無聲;文化神采飛揚不是搽脂抹粉,而是靜水深流、精氣內行。文化不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社會的文化基礎和文化條件,也是需要長期培養和積累的。同時,推進群眾文化建設,必須著眼長遠、著眼未來。文化需要積淀并不代表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這方面沒有施展空間。單純的文化積淀非常漫長,主動培育和積極建設可以更快地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繁榮。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引領,以系統的理念科學謀劃,以務實的態度把握規律,以超前的思維融會貫通,才能揮灑自如、令人向往,不斷提高文化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二是堅持思想內涵與娛樂形式的統一。群眾文化的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先進文化理念和優秀文化傳統,倡導健康、文明、科學、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這是群眾文化建設必須樹立的思想內涵。同時,群眾文化是以群眾自娛自教為主導的文化形式,必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出現、以文化娛樂活動的載體呈現,這是群眾文化建設與其他群眾功能相區別的基本特征。三是堅持面向大眾與抓住重點的統一。群眾文化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活動為客體的文化種類,面向大眾,讓每一個群眾都有條件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在活動中有所娛有所教,是群眾文化的基本要求。面向所有大眾并非沒有工作重點,群眾文化的工作重點就在于文藝骨干和群文愛好者,抓住了這些“點”,就能連成“線”,帶動“面”,真正做到全社會共同參與。否則,抽象地講面向大眾,沒有人組織,沒有人帶動,沒有人引導,結果是整個社會的參與意識普遍不高,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也就無從談起。切實尊重群眾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就有了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條件。
二、始終維護人民群眾文化權益是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核心價值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堅持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在發展群眾文化事業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文化權益作為關鍵內容、核心價值。一是要真正理解群眾文化需要的內容。群眾的文化需要是豐富而系統的。說到文化,不少人認為會唱兩首歌,背兩首詩,說幾段排比句,就很有文化,其實不然,即便是身懷絕藝的歌唱家、書畫家,如果言行粗俗,道德低下,也只能是有體無魂,人們照樣說你沒文化。文化強弱不是以具體的文化樣式而論,而是全方位深度的表現。那種“假古董吃香、真文物遭殃”的怪相,那些嘩眾取寵、過度包裝的作品,是異化了的文化,不是群眾真正需要的文化,而是市場和企業所操縱的偽文化。文化需要運用市場力量,但文化一旦淪為市場的附屬,就離人民群眾的要求越來越遠。純樸、真實、多樣、生態的文化才是群眾真正需要的文化。二是要把握群眾文化權益的實質。基礎文化要堅持公益性,公益文化要把握思想性,這是把握群眾文化權益必須遵循的兩句話。第一句,堅持文化事業的公益性,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基本文化生活。近年來,中央推動國有文化場館向社會免費開放,文化場所逐漸成為居民工作之余提升自我的“加油站”,生活之間調劑心情的“減壓閥”,居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文化在“惠民”。鹽田區提出建立“十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多數居民在小區內就可以看書讀報、唱歌跳舞、鍛煉身體、聆聽講座,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切實保障,社區群眾對文化工作的滿意度不斷提高。第二句,堅持文化活動思想性,以文化的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積極向真、向善、向上的社會風氣。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為社會生活提供意義系統和價值系統,使人不僅在物質生活上,而且在知識、道德、審美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以文化人”方能致遠。同樣的話題你講得巧,同質的工作你做得精,同行的關系你處得好,大家就會從內心里敬佩你……實際上,這種由文化所彰顯的軟實力,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王道”一脈相承,具有一種安近來遠的力量。事實說明,始終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文化權益,是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核心價值。離開了這一價值內容,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無從談起。
三、不斷創新群眾文化運行機制是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保證
創新是文化的本質屬性,是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繁榮的強大動力。群眾文化工作要有所發展、有所作為,也必須不斷創新群文運行機制,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謀繁榮。當前,文化建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良機。從群眾文化工作來講,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形勢,夯實文化建設基層基礎工作的新要求,使群文工作占盡了“天時”、“地利”。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群文機構內部運行機制存在問題,動力不夠、活力不足。又比如現在許多部門都在為基層“送文化”,但因為各自為政,往往需要的地方送不到,而文化生活相對比較豐富的地方卻經常“錦上添花”;有的時候,由于頻率高,內容雷同,老百姓還有意見。因此,需要一個統籌全市全區“送文化”的平臺,在有條件的地方應推行群眾文化的集中配送。“送文化”如此,“種文化”亦然。業余群眾文化團隊是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有的經費、場地、設備都有保障,有的團隊卻“缺醫少藥”,甚至連開展活動的基本經費都得不到保障。對此,必須要加強統籌指導。要搶抓機遇,實現群文工作更大發展、更大影響和更大作為,關鍵是要創新群眾文化運行機制,積極探索群文工作集約化、一體化運作方式方法。這一機制的重點是要解決三項工作。首先是把整合資源作為創新機制的核心。當前,人才、資源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使得公共文化資源浪費閑置是當前的主要矛盾,就要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動腦筋,想對策,破解矛盾,求得突破。其次是把集約化、一體化運作作為整合公共文化資源的基本形式。改變目前群文工作“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的現狀,以共同的品牌、共同的平臺、共同的活動,把文化資源統籌起來,形成合力。再次,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力作為群文工作運行機制的首要目的。通過創新,進一步解決群眾參與和享受文化難的問題,真正把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搞豐富、搞熱鬧、搞積極,同時打響群眾文化工作的品牌,使群眾文化工作在全局工作中更有影響力,在文化發展中更有競爭力,在廣大群眾中更有吸引力。歸納而言,應該以優質的文化資源為龍頭,以集約化、一體化運作為主要形式,堅持政府主導、共建共享、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整合資源、打響品牌、創造優勢,努力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居民朋友對群文工作的參與度、認可度和滿意度。只有不斷創新群眾文化運行機制,才能為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根本保證。
(作者簡介:陳遠青(1979.12-)男,廣東深圳市鹽田區文化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