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云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近年來,全國中學普遍加強了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在進行法律啟蒙、樹立和更新法制觀念的重要環節上,擔負著向青少年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應該說,中學為推動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造就合格公民做出了貢獻。但是,當前中學法制教育仍然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問題。
一、中學法制教育的問題分析
(一)被淡化的教育領域:重德育,輕法制教育
中學法制教育從開展活動的性質上往往歸屬于德育范疇。中學法制教育課基本上是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的內容十分有限,而思想品德教育占據了絕大部分。筆者認為德育與法制教育雖然有眾多必然聯系,但將法制教育歸屬德育范疇是不盡合理的。如果把法制教育劃入德育范疇,就會片面夸大道德教育的作用,從而弱化了法制教育的實際價值。甚至一些中學幾乎把法律素質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忽視或放棄對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這與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是極其不適應的。
(二)被弱化的教育誤區:重知識,輕理念教育
當前的中學法制教育重視知識性教育,教材局限于法律條文知識,對一個法理的形成、修正、完善的演繹過程介紹較少。這種教育活動,制度內容的講解要大于制度價值的分析,法律技能的培養要多于法律理念的熏陶,教育的重點不是制度背后的價值與精神,而是制度本身。如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本是一個充滿法哲理的概念,但到了法制教材和講課內容時,僅成為一個死記硬背的“原則”。這種教育模式,就算學生記住了這個“基本原則”,但他們仍無法明白那些利用法律漏洞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為什么不能追究其刑法責任?從而容易在思想上產生法律“無能”的感嘆,這樣會導致青少年極易以“復仇”的心態處理一些社會矛盾,從而有了“江湖俠義”共同犯罪、有了“大義滅親”的殺父弒母行為等問題。
(三)被虛化的教育模式:重形式主義,輕實踐意義
中國現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組織學生學習這些條文,從憲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規等,就是一個法學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練掌握。可見,中學法制教育最終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課、考了試、面上是應付過去了,但不該忘的還是忘了、不該做的還是做。這種離開了主體對法的直接心理體驗和理性加工,僅通過課堂記憶所形成的法律知識只能是簡單存儲于學生的法律知識之中,很難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難樹立起法律的信仰。
(四)被邊緣化的教育群體:重“主科”師資建設,輕法制師資培育
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口號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實上,中學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尷尬:首先,負責法制教育的課任老師多為政治教師。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與法律專業相差甚遠。這就導致他們多數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使法律課成了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學生沒有任何積極性可言。其次,社會、家長對學校的評價大多以升學率為指標,許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一路為考試科目開“綠燈”,盡可能地擠壓非考試科目的授課時間,同時在培訓經費上也很難傾斜到法制教育。
二、中學法制教育的對策探索
我們在感受“五五”普法帶來喜人成果的同時,反思中學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從以下方面落實,為構建法治校園、和諧校園保駕護航。
(一)重塑法制教育地位,構建新型教育體系
以其說法制教育從性質上從屬于德育教育,不如說校園法制教育更是素質教育。可見,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同屬于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的相同點是兩者目標的同一性——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點是道德教育以凈化人的內心世界為主,法制教育以規范人的外在行為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須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同時來進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結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間具有從屬性的問題。所以,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構一個屬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獨立的體系。
(二)改革法制教育方式,創建立體教育模式
首先,在理論教學方面,運用案例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學實效性的必要保證。其次,在實踐教育方面,通過第二課堂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啟迪。例如組織模擬法庭,旁聽法庭審判,參觀監獄,觀看法制宣傳教育影片,舉辦和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案例的辯論活動等等。這樣,在教育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便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體驗中自我教育、自我學習,形成了立體的教育模式,切實增強了法制教育的實效。
(三)明確法制教育目標,培育民主法治意識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引發了民主、人權、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張揚,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對人的關懷、尊重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權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蘊,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法治理念的價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為人們的行動注入規則意識,當人們在做一件事情時,能夠把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社會公認的規則作為一條準則來衡量,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幫助他們養成一種自發的意識,事事都要在頭腦中問問自己,這樣做是否合乎規則?如果不合規則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種很羞恥的行為,要受到良心的強烈譴責。
(四)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創新教育雙重維度
學生法治信仰的塑造是一個系統的社會教育,社會力量不可忽視。社會環境的復雜性與學校環境的簡單化的矛盾,使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對其在學校教育中所接受的東西產生質疑。于是,學校全力以赴和煞費苦心的法制教育又被打了折扣。這就要求在重視學校法制教育的同時,借助社會文化力量和公共環境資源營造全社會的法制教育環境。特別是在現代的網絡時代,學生是網絡社會的主要群體,加強網絡立法,使網絡行為有法可依。重視對學校網絡的監管,建設“綠色網室”,讓學生在利用網絡的同時樹立起法律意識和倫理道德意識。
可見,中學法制教育仍然任重而道遠。中學法制教育不僅要講授法本身,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同時又要從法律的框架中走出來,充分發揮法制教育的素質教育功能。因此,全社會都應當關心學生的成長,將中學法制教育提升到一個戰略高度,為構建法治社會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莆田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