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艷明 焦楊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決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構建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對于構建學生的自我和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體育文化;高職高專;校園體育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決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群體和諧、人際和諧、自我和諧等多方面內容,可謂是內涵十分豐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構建和諧校園也是各學校研究和探討的主題。和諧校園的構建關鍵的是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的構建。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大力扶植和投入,高校的軟硬件設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更是提上了日程,其中學生的自我和諧的構建才是基礎。在學生自我和諧的構建中,身心健康是基礎。高校的教育有很多內容,其中體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構建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構建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對于構建學生的自我和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體育文化中的和諧內涵
作為一種文化形式,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和諧(保護環境)、天下和諧(和平非攻)、人際和諧(無紛爭)、心身和諧(健康)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追求和諧的和合文化。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和”是重點。
體育不僅僅是一項運動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文化。在傳統體育文化方面,人們一直注重身體與生命的關系。在我國古代的戰國時期,就有了各種元氣學說。元氣學說主要認為元氣是生命的基礎,元氣化生天地萬物,人是天地之氣交合的產物。從此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觀念,“由于元氣是自然和人的共同基礎,因而人和自然也就有了共同的基本屬性,表現為人與天的同構性和天人感應效應。”這種觀念形成了中國人對體育之道的獨特看法,也成為了中國人獨特的自然觀和生命觀。體育本身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從這個功能上分析,中國古代以及現在社會講究的養生之道具有豐富的哲學色彩。體育文化善于運用辯證思想,形成剛柔相濟、形神兼修、身心合一、動靜結合的強身健體術。縱觀我國古代的思想,不論以和為貴還是天人和一,其中都蘊含了和諧的內涵。從這里看不難看出,從我們的祖先起就十分重視自我和諧的構建,十分重視和諧。
二、校園體育文化對高校學生構建自我和諧的意義
(一)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及結構
體育文化是以身體的完善為主要目標,以身體競爭為特殊的手段,以身體的活動為基本形式的體育活動中產生的。它以不同的形態存在,以其特質所組成的一切事物,這是從廣義的理解。而狹義的體育文化是指以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和體育技能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動,它是由學生、體育工作者共同創造而形成的。它的特點就是以不同形態存在的特質組成的一切事物。
(二)體育在構建自我和諧中的價值
價值的體現才能真正彰顯體育的作用。對于職業勞動而言,許多生產部門均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并且需要長期工作、生活在復雜艱苦的特定環境中,這樣不但需要勞動者有強健的體魄,還需要具備在特定勞動條件和自然環境中生活、工作的能力。所以,現代社會職業勞動對人的各項能力都有要求,比如:適應能力、智力、體能、體質等。對于一線的職業技術工作而言,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強健的身體更是企業要求的重要的參數。所以,高職高專的學生構建和諧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職業教育中的學生自我和諧的構建而言,和諧校園體育文化構建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的價值。
首先,健身價值是第一位的。體育的本質功能就是強身健體。那么身心健康則是自我和諧的基礎。我們只有在一個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中,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應用體育的手段強健身體,這樣才有利于打造一個和諧的自我。如果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來分析,職業教育中的學生受到工作的性質和行業的要求,他們更應該具有強健的體魄,為以后步入社會,順利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其次,和諧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能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價值。現今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適應社會的的能力是自我和諧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他也不可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去處理各種問題。體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擬的特殊性,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鍛煉其克服困難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競爭力都是體育教育的明顯特征。而現在提倡的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更需要體育教育發揮其職能,給學生提供一個體育的氛圍,使其充分的得到鍛煉,在激烈的體育競賽的競爭中去揣摩、去了解、去提高自己的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綻小霞.奧運精神與東方體育文化的弘揚[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作者單位:葛艷明,河北金融學院體育教學部;焦 楊,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