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淵源于印度。在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這一期間,印度中部出現了在塔門和塔周圍欄桿上佛本生、佛本行等故事的浮雕,這就是印度佛教藝術中最早期的創作。以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教藝術在我國新疆地區天山南麓大為發展起來,尤其是佛教藝術中的石窟藝術創造,后來石窟藝術也隨著佛教進入玉門關,使河西走廊成為了石窟藝術的中心地帶。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它雖然以虛幻的佛教故事為題材,但創造藝術的人生活在當時的階級社會內,為了表達故事的內容,就不能不用當時當地各階級人物的真實生活,借助藝術手法表達出故事中的各種情景,這就反映了歷史上各個時期、各個階級的真實生活景象。佛教造像吸收了印度、犍陀羅等外來藝術風格的同時,也有我國西北少數民族自己的民族形式,后又經歷了重要的漢化的過程,充分地體現了內地人們的生活與藝術技巧,使中原漢族的藝術風格和意識形態躍然于造像之上。
佛教造像中的人文思想正是在藝術和意識的合力下孕育而生的,具體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放與兼容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其雕塑藝術從洞窟內走到洞窟外,從個人的內在修行到面向大眾的弘揚光大,每一次的改變都是為了謀求發展,為了迎合當地的需要。從犍陀羅式到西域式,再到西域式和中原式的結合,乃至基本漢化,佛教造像在面相、體態、服飾上的一切變化都顯得很自然,很隨意。
佛教里的各宗各派曾出現過多次論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某些宗派的盛行在佛教造像里也有明顯地體現,但并沒有出現某宗派毀掉別宗他派的造像的現象,而更多的是相互并存于同一地區的石窟甚至同一個洞窟之中,一切順其自然,充滿了和諧。由此可以看出佛教造像藝術反映了一種開放性和兼容性的思想。
二、肯定個人價值和推崇理想
佛像形體較大,通常位于龕內正中,弟子和菩薩像形體大小一樣,分列于兩側。從形象大小和所處位置,一方面表現了佛教的最高理想人格是覺行圓滿的佛陀,另一方面則表現了弟子和菩薩的地位是平等的。佛弟子阿難和迦葉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而且他們代表的十弟子各自具有的特異功能更代表了不同的個性。由于弟子像更靠近佛像,相較之下顯得比菩薩更受寵。人們對佛教理想的追求愈加成熟,體現在佛教造像上便是對阿羅漢果位的偏愛,而佛弟子追求的正是阿羅漢果位。
三、肯定現世,要求享受人世歡樂
從早期到中、晚期的石窟中,釋迦苦修像逐步減少,甚至到消失的地步,這反映了修行大眾的心態,人們不僅不愿苦修,甚至連形容憔悴的苦修像也不愿看見,一種竭力想擺脫“苦海”的心情顯然而見。相反,有兩個美貌菩薩陪伴的阿彌陀佛塑像卻愈加盛行。從造像形式上看,一男性佛像和二女性菩薩像的組合形式具有更多的現實意義,特別是阿難造像的女性化傾向,觀世音菩薩像由男性變為女性,則反映了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潛意思活動。
另外,從維摩詰造像的大量出現,顯然也反映了人們試圖以維摩詰居家菩薩身份為偶像,并對其聚集財富、出入俗世享樂場所的行為表示肯定和羨慕。
四、關注人性,弘揚人文精神
在佛教造像中,無論是超凡氣概的金剛力士,還是含情脈脈、竊竊私語的佛、菩薩、弟子等造像,都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對人的力量的崇拜和對人性的稱頌。
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時刻,而佛的涅槃造像傳達給人的是涅槃思想,這能讓人們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同時增加了人生的意義,把人們從生與死的苦痛矛盾中拯救了出來,這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
五、尊重女性,崇尚性別平等
在佛教造像的歷史過程中,早期的很多塑像尤其是菩薩像多是男相,隋唐以后逐漸變為女相。大唐時代,菩薩像面相豐腴、肌膚細膩,雙手纖巧、臂足柔美、身飾瓔珞,處處都顯示出女性的特征。這一系列塑成漂亮女性的菩薩像,不僅體現了當時社會風尚對婦女的尊重,同時更體現出佛教對婦女的尊重。
造像上突出女性和男性的特征,其目的是肯定男與女的同等價值,雖然這種理念的完全肯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在佛教雕塑藝術中卻早有萌芽出現,如早期石窟造像中的童男童女像,這種以年齡來掩蓋性別特征的塑像在女性菩薩像前很早就有,這可以視為早期的一種崇尚男女平等的思潮。
結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外來的佛教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國的佛教造像上也明顯體現出中國的人文思想。佛教傳入中國后所經歷的一個不斷中國化的過程,正是在繼承佛之根本精神的同時,又在中國傳統人文思想重視現實社會人生的氛圍中,將佛教中蘊含的對人及人生的關注與肯定作了充分的發揮,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人文思想的某些缺憾或不足,不但為佛教在中國的流傳發展并融入華夏傳統文化提供了契機與可能,而且使中國佛教得以最終躋身于中國文化的重要行列,最終與儒、道等思想文化融合互補,而在現實的社會中分別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文昆.佛教初傳與早期中國佛教藝術[J].敦煌研究,1995.
[2]申平.淺談佛教石窟藝術的漢化過程[J].史學月刊,1999.
[3]胡同慶.佛教藝術[M].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
[4]楊曾文.中國佛教基礎知識[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5]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高明哲(1987-),男,朝鮮族,甘肅蘭州人,西北民族大學專門史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中國文化史與西北少數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