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要:普羅科菲耶夫是前蘇聯(lián)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理論家,d小調鋼琴奏鳴曲是他的早期代表作。通過分析這首作品第四樂章的聽覺形象和技術寫作,試圖將本樂章結構清晰展現(xiàn)。
關鍵字:形象;技術
一、作品簡介
普羅科菲耶夫是前蘇聯(lián)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理論家,他的9首鋼琴奏鳴曲, 無論從構思的宏偉、內容的深刻、技巧的精湛還是手法的新穎等方面, 都可以同肖邦、李斯特的奏鳴曲相媲美。
《d小調第二奏鳴曲》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創(chuàng)作于1912 年(作者當時年僅21歲)。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動力性, 而第二鋼琴奏鳴曲是作者獨特的個性化要素開始的萌芽。此奏鳴曲大量使用了切分音型的輕快節(jié)奏和嶄新的和聲處理法。第四樂章是本奏鳴曲的終曲樂章, 體現(xiàn)了青年人朝氣蓬勃、一往無前的氣質。這一樂章采用了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體裁塔蘭泰拉的節(jié)奏,但速度快于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塔蘭泰拉,樂曲中充滿了托卡塔式均勻的節(jié)拍,富于變化的力度線條及鮮明簡練的旋律型。為了取得整個奏鳴套曲的完整性,終曲中使用了奏鳴曲各個樂章的主題,并引入第一樂章展開部的副部主題以此來達到藝術結構的嚴整性。
二、作品分析
引子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低音區(qū)快速的六連音進行, 造成千軍萬馬、銳不可當之勢。二是左右手反方向的喇叭狀音型, 它源于第一樂章的主部。三是雙手從極高音區(qū)以一瀉千里之勢一直沖到低音區(qū)的屬音上, 從而再現(xiàn)了第一部分, 也就構成了呈示主部的和聲背景。這里的雙手六連音齊奏要求用指尖觸鍵,聲音干凈且清晰,從PP一直漸強,開篇就以由遠及近的壓倒性氣勢先聲奪人。
主部是帶有塔蘭泰拉風格的6/8旋律, 第一句停在d小調的屬和弦上, 第二句以主部倒影的方式移調至f小調上, 構成一個開放性的樂段,使人感到一種勇往無前的氣勢。同時,其弱起的節(jié)奏,快速的音流,造成一種詼諧的藝術效果,給整個音樂染上了一種游移不定的色彩。
而連接部所使用的是普羅科菲耶夫經常使用的一種音型。普羅科菲耶夫將鋼琴的打擊樂器的特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在鋼琴上追求金屬聲般而又富有彈性的顆粒性聲音。彈奏 “托卡塔”節(jié)奏時手腕要稍高一些,手掌要支撐住,手指要像棍子一樣敲擊琴鍵并牢牢的立住,使發(fā)出尖銳的聲音,給人以緊張感,體現(xiàn)出普羅科菲耶夫的敲擊性特點。
而接下來經過一次大二度的模進以后引出副部主題的和聲背景。
副部是由兩樂句組成的樂段所構成, 這個樂段在低八度重復一次, 然后進入結束部。
結束部和展開部之間嵌入了一個插部, 這個插部所使用的就是在第一樂章展開部開始出現(xiàn)的副部材料。把第一樂章的材料拿到這里, 一是起到材料貫穿的統(tǒng)一作用, 二是首尾樂章遙相呼應, 真正的展開部應從這個插部以后的al vivace算起。
再現(xiàn)部中有幾點變化:
一、連接部提高了大二度, 為副部的調性服從做好了準備, 副部在小調上做了再現(xiàn),在呈示部中副部是大調。
二、結束部比呈示部中的結束部擴充了許多, 除了用原結束部的材料外, 還加入了展開部中對主部展開時的一些材料。最后以引子中那個似江河澎湃、一瀉千里的分解和弦, 加上最后幾個飽滿響亮的和弦做了整個奏鳴套曲有力、輝煌的結束。
三、作品風格與演奏技術
前蘇聯(lián)著名音樂理論家阿薩耶夫說“ 運動、發(fā)展、呼吸的原動力原則成為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內容。”這說明普羅科菲耶夫運用了快速、周期性反復等特點的托卡塔式節(jié)奏, 構成了普羅科菲耶夫創(chuàng)作風格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作品中最愛使用的“ 持續(xù)固定音型”和“快速固定音型”好像是一劑高能量的興奮劑, 使音樂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從演奏技法上看, 最重要的是要有“普羅科菲耶夫式” 的聲音,要直接觸鍵,毫不猶豫。還要盡可能地多用小臂的力量,使音樂富有彈性,因此在技術上是很艱難的。從抒情性上看,普羅科菲耶夫區(qū)另于其他作曲家,特別是區(qū)別于浪漫派作曲家。他的抒情性的表現(xiàn)應具有“金屬”的味道,聲音似乎閃著金屬的光芒,不應有矯柔做作的手法出現(xiàn)。這就要求演奏者的聽覺極其靈敏、頭腦十分清楚地去處理這種不同的音響。再次,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的節(jié)奏很嚴謹, 很少出現(xiàn)浪漫派“Rubato”的節(jié)奏處理。所以無論是抒情、還是激動的情緒,都不應超出節(jié)奏型的框架。
這一樂章的彈奏,對演奏家的技巧和能力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幾乎沒有停頓的快速音流,并在寬廣的音域與急快的速度中行進,對演奏家清晰而富有彈性的觸鍵技術,提出了很高要求。并且樂章中大量七和弦的演奏,給演奏者帶來很大的技術挑戰(zhàn)。總之,在第四樂章中,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風格——機械般的節(jié)奏、抒情性、敲擊性、諧謔性在這個樂章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李寧.普羅科菲耶夫《d小調奏鳴曲》分析及演奏(下)[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2(04).
(作者簡介:陳 芳,女,文學碩士,華中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鋼琴藝術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