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環境教育是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教育領域。其任務是幫助人樹立敬畏自然的自然觀;呼吁善待自然,維護代際公平,堅持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環境教育;共生德育;代際公平;環保意識
傳統道德教育通常注重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規范,對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則很少涉及。實現道德教育的與時俱進,就必須對原有的價值觀進行重新建構,把倫理道德的對象從人與人擴大到人與自然,培養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環境道德,增強人類對于其他生命形式以及整個自然界的責任感,這正是共生道德教育的應有之意。
一、生態環境教育的內涵
什么是生態環境教育?第比利斯國際環境教育大會所定義的是:“環境教育是各門學科和各種教育經驗重定方向和互相結合的結果,它促使人們對環境問題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使之能采取更合理的行動,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美國《環境教育法》規定:所謂環境教育,是這樣一種教育過程:它要使學生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同人類的關系中,認識人口、污染、資源的枯竭、自然保護,以及運輸、技術、城鄉的開發計劃等,對于人類環境有著怎樣的關系和影響。 顯然,生態環境教育就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人們不適當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協調人與自然的利益,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生態環境教育應包含哪些內容?由于環境問題形式多樣,錯綜復雜,因此,環境教育的內容也很廣泛。有學者從傳統儒家倫理對現實生態環境教育的啟示中得出,生態環境教育應該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綠色文明”的認知教育;二是“厚物養生”的情感教育;三是“適度消費”的行為教育;四是“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教育。 有學者認為,當前人們共同關心的生態環境教育內容應該包括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標準、生態學的基本知識等等。
我們認為,從知、情、意、行四個角度來劃分,生態環境教育應該包括:一是生態環境的認知教育。既指對生態環境知識的系統學習,了解我們所處自然環境的狀況,更指對自然之真、善、美的體驗與欣賞。這種科學的“認知”表現在價值觀上,就是讓人們樹立正確的自然價值觀,充分認識到自然應該是受人尊敬而不僅僅是為人類所用的資源,要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再去發揮人類積極向上的本性。二是熱愛自然的情感教育,人作為有感情的高級動物,對所有生命物體的關心和愛護,體現的是人們對自然生命的一種倫理態度及道德義務。這不僅是人類的自然美德,更是環境道德在實踐中的升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都看得與人的生命同樣神圣的時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對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體展示人類的愛心,是生命價值的呼喚,更是人性的回歸。三是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生態意識和相應的生態道德,自覺維護人與自然的公平、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促成現代和諧社會的構建。四是適度消費、外化生態和諧行動。人類對自然環境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模式,它直接影響到了與自然的直接關系。環境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對自然過渡利用和消費,尤其是超過了其承受力的消費。因此,我們應當通過豐富多彩、層次多樣的實踐行動, 幫助學生樹立與環境、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基本的環境倫理修養,自覺遵守環境倫理的基本原則和規范,有意識地在學習生活中實踐環境道德。將生態環境教育有形化、實踐化,達成一系列的可視化效果,真正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敬畏自然:生態環境教育的核心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們逐漸認識到隨意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是一種不公正、不道德的行為。事實上,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人類是地球生命系統的一部分。人類社會一誕生便和自然界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和自然環境中構成人類自身物質、并賴以生存發展的那一部分環境要素,是一刻也不能分離的。那么,如何看待自然的價值?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對自然應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這些都是生態環境教育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
自然界具有內在的價值,具有存在的權利與資格。人類作為自然界的成員之一,理應對所有生命尊重、對自然敬畏。生態環境教育是培養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的道德感和責任感,使人們形成正確的生態倫理思想,從實踐層面引導人們自覺履行道德義務,遵循自然的道德原則,踐行道德規范。
如何培養這種新的自然觀?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這是對自然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對子孫后代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其次,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必須轉變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因為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只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權利,而忽視人類對自然應盡的義務。“這種價值觀助長了人類對自然界不顧后果的掠奪和征服,人們只關注當前利益,缺乏對后代的長遠考慮,因而使人類陷入了當前的生態困境。” 近現代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已經背離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利益,危脅到整個人類的健康。對自然界無節制地、掠奪性地開發,也對人類的可持續繁衍構成具大的威脅。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就是要培養人們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因此,我們必須把生態利益作為最高利益,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價值取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保證人類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生存和發展。
再次,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就是要求人類把道德關系擴展到自然界,要求我們善待環境,對自然環境負有道德責任;就是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則,保護生態平衡,人類要以道德的方式規范自身對生態系統的行為。敬畏自然就是要公平利用自然資源,承擔保護自然資源和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責任和義務,以達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共同繁榮和進步。顯然,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共處共生是彼此存在的最好形式。為此,生態環境教育就是要倡導一種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倫理態度,倡導一種保護自然、拯救自然的實踐態度。
三、代際公平:生態環境教育的本質
迄今為止,人們在討論公平問題時,主要是在“代內”范圍進行的,而代際公平的討論相對較少。何為代際公平?“代際公平研究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福利與資源分配問題,要求每一代人保持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并且傳遞給后代人,同時,每一代人也享有與前代人至少相同的權利。在代際傳遞的過程中,自然資源的質量應得到保持。”
代際公平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公平地對待未來人類是實現代際公正的關鍵。那么,對“后代人”是否存在代際公正?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人要靠自然界來生存,但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卻非常有限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不會改變。如果每一代人都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對各種資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奪性開發,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那我們還能給子孫后代留下什么了,人類告什么繼續存在下去了?雖然,人們破壞自然的行徑有時侯不會馬上招致大自然的報復,但卻會波及到后代人。“人類代際間的責任不是虛擬的,而是現實的,后代對地球擁有的權利跟我們擁有的同樣多,我們有留給后代一個適宜于他們生存的自然空間的道德義務。”
其實,代際公正是以代內公正的實現為前提條件的,“代內公正”問題往往優先于“代際公正”。這不僅僅因為“代內公正”問題更具現實性和緊迫性,而且因為如果人們連“代內公正”問題都解決不了,又怎能通過當代人的行為來解決“代際公正”呢?如果當代人從公平原則出發去考慮后代人的利益和發展,并愿意為其做出努力,而后代人的內部卻不能按公平原則去分配,那么這種“代際公平”的意愿顯然會落空。著名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其《正義論》中寫道:“不同時代的人彼此間有責任和義務的約束,就像當代人之間的關系一樣。當代人不能因己所好去隨意界定代際間的公平原則,而不顧道德準則的約束……人類有著與生俱來的責任去支持和推動公正的建立,這便要求人類文明發展到相應的高度。” 人類要得以生存和發展,在這世代延續的過程中既要保證當代人需要的滿足和利益的實現,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正是體現了共生道德的價值觀規范。
四、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生態環境教育的關鍵
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基本國策,而生態環境教育則是貫徹基本國策的基礎工程,是實施環境保護工程的重要環節。強化環境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與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幫助人們掌握環境科學知識與保護環境的技能,對于保護地球是至關重要的。
在我國,人們的環境道德意識還相當薄弱,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時有發生。國家環保總局和教育部曾在1998年聯合組織了一次全國規模的公眾環境意識調查。調查顯示,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其中有1/3的人認為人應該征服自然,并以此來謀求人類的幸福;有1/2的人對我國環境狀況變化持非常樂觀的態度;僅有8.3%的人表示經常參與環保活動。對生態環境有所認識的人,基本上也是停留在知識層面,關注較多的往往是日常生活型環境問題,對生態型環境問題缺乏了解;有人認為環境保護屬于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科范圍,甚至有人把環境保護簡單的看成是環境的監測和治理。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國現階段公眾的環境意識還很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多重二元化的結構,即環境意識水平的城鄉二元化、年齡結構層次上的二元化以及公眾與解決環境問題上的二元分離形態,環境意識更多地表現為“政府依賴型”。 而在教育上,教育的內容和動機呈現單一化的傾向,即偏重環境知識的教授和應用,而缺乏對教育對象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感的培養。“如果環境教育不能夠以培養受教育者的環境意識為目的,環境教育則會始終在低層次上徘徊。那么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也就更談不上。”
“在環境保護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困難和障礙,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缺乏環境意識和生態觀念,因此,只有通過強化環境道德教育,增強環境道德,引導人們選擇善待環境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才能真正形成阻止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強大力量。” 近年來,我國政府通過學校及媒體等途徑對公眾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公眾的環境意識有了一定提高。
就目前而言,生態倫理教育的關鍵還在于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義的認識。我們通過生態環境道德教育,要使人們建立起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避免浪費和破壞的科學環境價值觀;通過環境道德教育,使人們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公眾環境道德意識的提高對于我國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將起著重大的作用,一個對自然都能善待關懷、承擔責任的人,必定會與人為善、和平相處。同樣,一個在社會領域內品德真正高尚的人,也一定會關心人類的家園、愛護自然、與萬物友善,具有良好的環境道德意識。“無論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在多大程度上視自然為一種道德對象,從目的上來分析,生態倫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這也就意味著生態倫理教育是從人出發,也是為了人的。” 因此,在解決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中,要從根本上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使人類自我利益與生態系統的利益一體化,使生態道德規范內化為人們的內在需要。
基金項目:本文受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csy11006),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項目(2011B348)資助。
參考文獻:
[1]何齊宗.環境教育:一個廣受關注的教育領域[J].江西教育科研,1997(1).
[2]陳文.儒家環境倫理:高校環境道德教育的應用和啟示[J].焦作大學學報,2007(1).
[3]楊樺,赫麗萍.環境倫理與構建和諧社會[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4]于振英.代際公平視角下的新農村建設[J].光明日報,2006.
[5]彭立威.論環境教育的價值目標[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1).
[6]參見鄢斌.公民環境意識的變遷與環境法的制度調整[J].法學雜志,2007(3).
[7]王磊.論我國高校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9(1).
[8]阮李全.試論環境道德教育[J].地理教育,2007(5).
[9]李霞.生態倫理教育:內涵、困境及對策[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1).
(作者簡介:許鋒華(1977-),女,湖北恩施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