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鶴嬌
摘要:近二十年來,行業特色高校在經歷了教育體制改革后,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優勢減弱和“去特色”的問題,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打造高等教育強國的過程中,要重視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展,加強特色高校的服務功能,完善特色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特色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明確特色高校的辦學定位,探索特色興校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行業特色高校;特色興校;探析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為適應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興辦了一批由原行業部門所屬的行業高校,它們的存在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近二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發生了深刻變革,這些高等院校絕大多數先后劃轉為地方管理,這一歷史性的變革,深刻地影響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格局。而無論行業院校如何發展,辦學特色始終是行業院校存在的根基和財富,這不僅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也是行業院校特色興校的自我追求。在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如何充分發揮行業特色院校的重要作用,保證當前社會大發展中急需的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升國家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創新能力,是一個亟待認真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我國行業特色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各自鮮明的傳統優勢和辦學特色,有較強的行業學科實力和參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專門優勢,它們對行業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從歐洲許多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經驗來看,行業特色高校隨著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社會發展中急需的人才。但是,許多行業特色高校被劃歸為地方管理為主以后,學校的管理體制、服務對象、資金投入體制、辦學環境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院校在辦學實踐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行業優勢和特色被弱化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去行業化的現象,行業特色院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為創新型國家提供社會服務的現實中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行業特色高校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專業特色弱化
行業院校劃轉為地方管理的教育改革后,打破了長期以來行業辦學培養行業人才的模式,沒能及時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的人才與技術供需體系,導致部分高校與行業之間失去了相互依托的重要基礎,原有的學科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呈現出多科性、傳統優勢弱化的趨勢。如許多原行業特色院校至今都更改了校名,現在的校名已經體現不出原來的行業特色;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的招生規模擴大,學科覆蓋面更加廣泛,但行業特色專業所占比重卻逐漸下降,部分特色專業已經失去了特色。
(二)師資隊伍薄弱
行業特色高校與綜合性大學相比較,其學科面相對狹窄、交叉融合性差,高學歷、高職稱的行業學科師資緊缺,有限的師資往往也相對集中在“985”、“211”的高校和綜合性大學中,行業特色高校人才引進難度較大。雖然行業院校在特色學科的形成過程中曾積聚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師資,但在人才競爭日益加劇和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時代,學科人才的專業發展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還需要知識適時更新,教師的自我提升速度跟不上學科發展的速度。諸多因素導致行業特色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高校發展速度,成為發展的軟肋。
(三)政策支持不足
行業院校劃歸地方管理之后,與原行業系統之間的溝通渠道和機制日益弱化。原所屬部委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對學校的發展來說越來越欠缺。這個實質性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業特色高校繼續發揮和加強為所屬行業服務的能力,進而影響并制約了行業特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創新能力的提高。行業主管部門與原行業高校之間的溝通也不斷被弱化,行業主管部門對原行業高校具有行業特色的學科建設、學術發展方向、科技創新能力的指導和扶持逐漸減少,影響了行業部門后繼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新技術的創新。
(四)服務行業的能力降低
行業院校在服務中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點偏少,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很難實現與地方政府的互動、互助和互贏,從而也很難從政府中爭取到有利于其自身發展的辦學條件,導致高校難以真正介入行業內的一些重大項目和科技創新活動,使高校難以發揮推動行業進步的作用。
二、行業特色高校特色發展道路探索
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重新審視,以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來統籌思考如何通過走創新發展之路來改革行業高校當前的發展模式,走好特色興校之路。
(一)參與地方建設,突出特色高校的服務功能
學校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同時,地方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高校積極主動參與。學校與行業之間是合作共贏、優勢互補、產學結合、共同發展的關系。行業高校要提高社會影響力,走服務地方、服務行業之路,更需要加強為地方服務的功能。通過主動參與,實現與地方的深度合作和良性互動,從而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以及社會的廣泛認可。作為地方性院校需要不斷調整工作思路,積極尋找為地方服務的途徑,從面向行業服務轉變為面向行業和地方服務并重的方向上來。
(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特色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方案是特色高校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重點及難點,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綜合考慮。地方行業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就是要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力度,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大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通過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來合理安排學生學習和實踐,使人才培養更加貼近社會需求,促進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高校與行業所屬的培訓管理機構、行業協會、要加強溝通,聯合行動,開展各種面向行業發展需要的專項技能培訓班,并建立相應的培訓認可制度,多方式共同培養行業特色人才。
目前,行業高校的實踐教學均以校內為主,而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際崗位實習就顯得非常必要。為此,必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立足校內,服務企業,影響行業,從而使全體師生受益。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密切保持與行業的聯系,建立穩定牢固的合作伙伴關系。校企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就業環境,實現教學課程與崗位技能的有機結合,可以全方位鍛煉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抗壓耐挫能力等實際工作中必需的素質。另外,企業文化的熏陶,也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得以補充和提升,從而在畢業之后,能夠盡早適應崗位工作環境。
(三)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注重特色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健全人才發展系統,處理好教學與研究的關系,是加強特色學科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行業特色高校在注重發展個體人才的同時,要注重特色學科團隊的培養,尤其要重點培養特色學科帶頭人,形成一個團隊,引領學科發展方向,樹立行業院校的學科品牌。另一方面,與其他院校的同一學科相比,行業高校特色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更容易出現近親繁殖的現象,所以在人才引進中要避免在學緣結構上的相似性,讓學科背景多樣的師資形成思想的碰撞,打破學術思維的定勢及慣性,推動學術思想的前進,使學科發展充滿活力。
在引進人才的同時,要加強教師在職隊伍的理論和實踐培訓。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教師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提升理論層次,另一方面建立和同行業高校間的交流和培訓制度,全面提高教師的理論和運用能力。
另外,要特別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學校應組織有經驗的資深教授定期對年輕教師進行授課技巧、科研等方面培訓,并開展青年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競賽。另外,應積極支持中青年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會議,聘請國內外著名行業專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
(四)明確特色高校的辦學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
辦學定位是行業高校建設的指導思想,要實現特色興校的目標,必須首先找準辦學定位。行業高校不僅要凸顯行業特色,實現與其他類型高校的差異化發展,還應該結合區域優勢和區域特點,突出自身特色,強化發展優勢,找準辦學定位,避免與同類高校同質化,在同行業高校之間實現錯位發展。走特色興校之路,要從整個社會發展空間去思考,既要考慮到自身的歷史積淀和傳統優勢,也要考慮未來的生存空間和發展趨勢,既要考慮到地域特征,也要考慮到國家與行業發展的宏觀政策,既要考慮到目標的遠大,也要考慮學校的現實條件。
行業高校要保持特色優勢的積累和延續,必須首先明確學校自身的優勢所在,要盡量避免辦學不分優劣勢,辦學定位不清晰。行業特色高校要壓制與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趨同、效仿綜合性大學的辦學模式的不良勢頭,處理好“特色”與“綜合”的關系,必須突出應用創新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如浙江傳媒學院作為一所新建的普通本科院校,有常年與國家廣電總局和各家廣播電視行業合作、學習、實踐的經驗,明確學校辦學定位——培養適應傳媒行業發展需要的應用性人才,重視培養發揚學生的實踐、實戰能力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到媒體單位工作后具有上手快、適應快的優勢,符合廣電系統對應用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學校現已初步構建起了以廣播影視類學科專業為主干,兼顧新媒體和其他媒體,以藝術類專業為主,文、工、管協調發展,相對完整、有機聯系的傳媒學科專業體系,這與一些綜合性或者多科性大學的傳媒教育相比具有布局結構上的相對優勢。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政府、行業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展,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打造高水平的特色型行業高校,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為行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發展新路。認真思考學校定位,制定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為行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規律,為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和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崔智林.科學定位努力發揮優勢與特色[J].中國大學教學,2009(4).
[2]羅維東.新時期行業特色高校發展趨勢分析及對策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3).
[3]王志紅.我國特色型大學學科建設概述[J].中國電力教育,2009(6).
[4]王淵明.突出行業教育特色,培養應用創新型傳媒人才[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2).
[5]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質量[J] .中國大學教學,2005(12).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