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祎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傳統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正面臨著種種挑戰并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農村養老;養老保障
一﹑中國農村養老制度的理論發展
在理論上學者們對中國農村養老制度研究最多的是關于農村養老模式的研究。因此我們重點研究農村養老方式的理論發展歷程。家庭養老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家庭核心化家庭功能弱化,特別是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傳統的家庭養老顯然無能為力,在這樣的形勢下,學者們積極探索新的農村養老模式,大概經歷了從單一模式到多元混合模式的過程,其中單一的養老模式主要有社區養老 、社會養老、機構養老和土地養老。
二、中國農村養老制度的實踐發展
歷史上,我國養老保障主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一直以來,農村老人養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都是由家庭來承擔的,只有養老的經濟支持力在不同歷史時期有所不同,本文以養老經濟支持力的變遷為依據,把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變遷劃分為四個時期。建國前至50年代初的家庭養老保障;50年代中期到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保障;改革開放到80年代末的家庭保障的重新回歸;90年代至今的以家庭保障為主,保障方式多元化四個時期。
三、對農村養老制度的幾點思考
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在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實施的原則下,要構建能體現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為支柱,同時輔以養老救助等制度的梯度效應的框架模式。
1.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這一制度旨在為不具備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進城農民工和在非公企業就業的農民提供養老保障。針對農民工就業不穩定、流動性大的特點,實行養老保險以個人賬戶為主、調劑為輔、待遇可調整提高的政策。養老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務工農民雙方負擔,以企業為主;繳費水平按預期領取養老金標準高于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低于當地上一年城鎮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水平確定;其繳費的全部和企業繳費的大部分計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資金用于計發養老金,企業繳費小部分計入調劑金賬戶,調劑金賬戶主要用于養老金待遇的調整和長壽者養老金的缺口;務工農民轉移,或具備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件、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時,個人賬戶的全部資金和不少于一半的統籌資金隨務工農民本人一起轉移,保險關系通過金保工程轉移,資金通過銀行轉移,使農民工在流動就業中的社會保障權益不受損害。
2.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這一制度旨在為征地時屬于勞動年齡段內的,以及勞動年齡段以上的被征地農民建立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為準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采取“政府出一點、集體補一點、農民繳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政府出資部分從土地出讓金收入中列支,集體補貼部分從土地補償費中列支,個人承擔部分從征地安置補助費中抵交。不同地區可根據當地征地補償標準和保障水平確定三方籌資比例。同時可設置幾個繳費標準的檔次,供參保對象選擇。實行繳費不同、享受待遇有所區別的基本生活保障。對勞動年齡段以上的人員,采用個人專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辦法,直接實行養老保障。個人專戶由個人和集體繳費組成,歸個人所有,用于計發基本生活保障金。政府出資部分進入社會統籌賬戶以作調劑之用。繳費標準宜按一個省的平均余命和當地的具體保障水平確定。
3.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這一制度旨在彌補土地養老保障功能的不足,幫助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居民解決養老保障的后顧之憂。采用以個人繳費為主、村集體組織給以補助、政府財政適當補貼的資金籌措模式,使現行的完全個人積累儲蓄制的農村養老保險轉變為政府引導型完全積累儲蓄制的農民養老保險。參保對象為當地行政區域內的、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且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適齡農民。保險費的籌資標準以略高于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為宜,以當地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繳費基數,農民個人繳費比例、村集體經濟補助和政府補貼額度或比例,由當地三方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實際情況決定,并規定最低的繳費年限。個體、集體的全部繳費和政府補貼資金的大部分劃入參保農民的個人賬戶。個人賬戶歸個人所有。原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員全部劃入這一制度,但不符合上述參保條件的人員,不享受政府資金補貼。當農民進城務工或去非公企業就業時,在流入地改按參加農民工養老保險,其個人賬戶的全部資金隨之轉移至洲入地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4.農村養老救助制度。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救助制度,能夠切實幫助農村老年救助對象擺脫貧困狀態。 首先建立普農業生產的、滿一定惠的高齡老人生活補助制度。在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時,對長期從事年限(如40年以上)的、高齡(如70歲以上)無養老保險制度安排的老年居民,實行普惠性的生活補助,從而使他們在長期為農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能真正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 。其次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救助制度。對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前已被征地的老年農民,應考慮需要和可能、政策相銜接等因素,通過建立生活補助等辦法,確保他們在急劇的社會轉變過程中老有所依,防止發生老年貧困問題。最后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各級政府應當創造條件,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建立五保供養基金或者專項經費,切實保障和改善五保對象的生活。
(作者簡介:王 祎,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