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入WTO 以后,國家之間的協作交流越來越頻繁,同時,機械工業由單純引進技術設備發展到走向世界大市場的新時期, 機械工程師面臨著機械設計走向世界的競爭和挑戰, 設計出社會急需的、科技知識含量高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機械產品是當代機械工程師肩負的重大責任和應具備的能力。因此, 我國加入WTO 以后, 對機械工程師的基本素質, 特別是創新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 一味靠技術引進, 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 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 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如何做好機械工程師的創新能力培養,從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以及自我學習這三方面加以研究。
一、大力改進學校教育
主要是高等工業學校教育, 其目的是為機械工程師從事工程設計工作與進一步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使其學習和掌握堅實的、廣泛而深入的本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以及相應的學習和工作能力。但是,據權威調查結果表明, 我國高等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雖然學了許多知識, 但可用于創造性勞動的知識太少。這會導致一種悲劇,就是學的東西不能很好地與實踐接軌,耽誤了創造產品的時機。所學無異于紙上談兵,這種狀況說明, 我國高等教育對創造發明能力的培養是非常薄弱的, 那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一僵化的、用一個統一的方式“塑造”全體學生的模式, 已不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 也不適應世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和新特點。特別是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和體系存在一系列問題, 主要表現在: ①各門課程學科化傾向嚴重, 過于強調自身的系統性與完整性, 缺乏與相關課程的總體聯系與配合, 出現內容重復、孤立和割裂等現象; ②教學思想方面存在嚴重誤區,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脫離, 造成工程實踐環節教學薄弱, 使得學生形成了實踐知識少與課程實踐性強的矛盾; ③課程內容狹窄、陳舊, 現代科技理論與方法在課程中沒有占到應有的地位; ④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 啟發引導較少, 依然停留在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上,致使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養。針對以上問題,本人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改革措施:
(1) 以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及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 優化課程內容, 確定教學改革目標。形體信息表達能力的提高是工程制圖教學改革目標; 設計能力的提高是機械設計及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目標; 機械結構設計能力的提高是機械設計及課程設計、機械制造基礎教學改革目標; 機械精度設計能力的提高是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械制造基礎教學改革目標; 機械工藝性設計能力的提高是機械制造基礎、機械設計及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目標。明確各課程能力培養點及水平界定后, 對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教學和生產實習等環節進行綜合性整體優化改革。
(2) 加強工程實踐教育, 培養工程師的基本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 做到工程教育不斷線。要求培養人才在保持較寬學科基礎的前提下, 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訓練, 具有設計和開發有競爭力產品的集成知識和系統方法, 并具有開發市場的能力。學生一入校門就從“機械認知與實踐”內容開始接受工程實踐教育, 并保持四年不斷線。除一般實踐環節外,有條件的高校應與一些公司企業建立合作教育計劃。學生經批準后做公司的課題, 進行工程實踐, 并以工程實踐為基礎完成學位論文。
(3) 建立完善的工程實踐教學基地, 開發設計型、綜合型和創新型實驗項目, 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機械工程師要掌握的技能應包括機械設計與制造兩方面, 因此學校除金工實習基地外, 還應建立比較系統綜合的機械設計實踐教學基地, 建立由機械基礎認知實驗室、機構分析和方案設計實驗室、機器結構分析與設計實驗室、機構創新設計實驗室、現代設計實驗室等組成的機械基礎工程實踐教學基地, 使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到工程實際的內容。根據人才培養的不同階段安排不同層次的生產實踐和機械設計內容, 使大學生實踐性環節不斷線, 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為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積極推進社會實踐
一般說來, 一個機械工程師從大學畢業到成長為一個比較成熟的設計工程師和技術帶頭人, 大約需要經歷 7 年~ 8 年時間。在這段時間里, 至少要參加和完成 3 個~ 5 個較大的工程設計課題, 得到設計的鍛煉。設計實踐的鍛煉必須貫徹設計系統工程全過程的始終。必須從了解設計任務和內容開始, 經過調查、研究、論證、實驗、設計、審定、制造、組裝、營銷、安裝、使用、維修、反饋有關信息, 一貫到底。設計工程師在完成這些工作時, 必須親臨現場, 包括銷售現場、使用現場、實驗現場、制造現場、安裝現場等, 最后回到設計現場。美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從學校開始的, 每個學生大學期間有一年以上到企業參加課題的研究, 使他們大學畢業后能很快勝任工程師的工作, 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三、鼓勵自我學習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于機械工程師是同等適用的。機械工程師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設計基礎知識和特定的專業知識, 而在工作中會遇到一些以前學校里不曾學到的課題。所以, 作為一名設計工程師,必須堅持不斷地學習、及時更新知識水平。唯有如此, 才能緊跟時代的潮流, 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獨占鰲頭。
四、結束語
當今社會, 特別是我國加入WTO 以后, 要使我國的機械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就必須對機械產品進行創新設計, 而不是一味地仿造。這就要求我國的機械工程師, 特別是年輕的機械工程師, 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劉振宇(1990.01-),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