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當前,擺在中國機械工程師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這也正是中國機械工程師面臨的與挑戰。
一、機遇
1.工程知識的基礎發生巨大變化
(1)信息技術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滲透到一切工程應用領域,對信息技術的了解和應用成為所有機械工程師必須具備的知識。
(2)微型化。微型化技術的應用首先體現在信息電子制造、納米機械、醫療器械和航空航天領域。
(3)生物工程和醫學。制造業為人類健康和優質生活服務的比重正在直線上升。
(4)能源與環境。科學技術越來越注重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機械工程師在這里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2.機械工程師的工作邊界大大擴展
(1)機械工程師將更多地從業于新技術產業。雖然在總體上全球制造業比重逐漸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但在一些后工業化國家制造業依然舉足輕重,特別是與新興產業有關的制造行業。
(2)從全球產業結構及勞動力的變化來看,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勞動力人數增加和素質提高,加快了發達國家制造業的轉移,特別是中低檔技術和相對非熟練勞動力的行業,在這些地區當地機械工程師的需求呈增長趨勢。
(3)在工作方式上,將產生更多的多專業工作團隊,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工程師要有超越國家和文化邊界,通過互聯網進行全球合作的工作技能。
(4)工程師工作邊界的變化還體現在全球化條件下競爭者隊伍的擴大,每個“游戲者”都可以在網上得到大量的信息,有技能的技術人員在國際上的流動性加大。
3.知識產權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改變
產品的價值構成繼續向擴大軟件比重的方向發展,知識產權越來越構成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加入WTO后,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擴大,發達國家在先進科技專利、科技文化著作、計算機軟件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將使高技術的轉讓費愈趨昂貴,提高了我們利用、消化、吸收高科技的成本。
4.企業重組和人員流動空前普遍
市場、技術和用戶愛好的不斷變化要求企業反應更加敏銳,公司企業將處在不斷的重組中,自我改變、自我定位、快速適應。
公司根據市場情況變化,經常性地調整職員隊伍的多少;工作團隊快速形成和解散,雇傭關系趨向短暫。公司突出獎勵能創新、能快速反應、能獲取所需知識和技能、及時完成任務的員工,個人報酬差別進一步拉開。
機械工程師一輩子為一個組織工作的現象將成為例外,工作會有更大的流動性,擇業競爭更激烈。加入WTO后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增強,會外語、會計、計算機的中國機械工程師,成為外資企業高級職員的人數將增多。
世界經濟衰退,國際華人資本特別是臺資進入內地的速度將大大加快,與臺商互利合作成為重要資源,機械工程師要學會用好這一不可多得的機遇。
二、挑戰
新世紀,國際間的合作和競爭越發激烈,這對我國機械工程師提出了很高的專業要求。但是,我們的教育沒有跟上這股潮流,導致學員不能在畢業后,很快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本身的工程設計與生產實踐能力薄弱。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如何,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很難設想工程設計與生產實踐能力薄弱的教師能培養出具有較高能力的學生。(2)學校對教學質量的關注多集中于課堂教學。長期如此,對機械類各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對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十分不利。(3)對高校的辦學評價指標不夠理想。(4)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規范制定過程中,行業人員參與的較少。(5)相關的激勵政策不夠。
這些原因導致我國的機械工程師的實踐創新能力遠遠低于新世紀的人才發展要求。很明顯,會影響到我國機械設計制造業的發展。進而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三、結論:創新和學習機械工程師的基本品質
為了適應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除了要改進學校教育外,必須鼓勵機械工程師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也是相當現實的問題。在所有未來機械工程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中,結合我國機械工程師的實際情況,應該特別強調創新和學習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品質。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國內外有些創新型公司所遵循的理念。終身學習、善于學習是機械工程師的必備品質。我們所處的新時期,最大的特征就是機遇和挑戰無限,學習永無止境。停止學習,就是被淘汰的開始,已有的知識不更新將快速老化。此外,對于工程師來說,在創新問題上排除純技術觀點十分重要。“最好的技術不一定能成功,市場最終還是要打敗技術”(錢伯斯)。而且,機械工程師不但要有內容類知識(是什么、為什么)、方法類知識(怎么做、誰來做),還要有規則類知識(約束著怎么做和誰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哈佛商學院的傳統是重視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而不是能否得出正確的答案。“會學”重于“學會”,方法比知識更有用。機械工程師應當保持發揚自己傳統的優良品質,如認真嚴密、邏輯性強、全面權衡、追求準確性、系統性、結合實際、動手能力強等,同時克服機械思維、容易見物不見人、技術至上、忽視市場等弱點,全面加強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學習掌握,成為新時期機械制造業和非機械產業都需要的復合型工程師,這也正是新形勢下我國機械工程師的新機遇。
(作者簡介:李陽(1990.04-),男,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本科在讀,江漢大學文理學院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