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泉
摘要:抗日戰爭中,不同地域下的中國中下層民眾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有的賣身投靠、有的消極反抗、有的英勇抗爭。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民眾,表現出抗戰的熱情。
關鍵詞:抗日戰爭;中下層民眾;抗戰情況;研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正式走上全民抗戰的道路。抗戰歷時八年之久,雖然取得了最終勝利,但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中國當時人口超過4億,但由于民眾處于一種很渙散的狀態,而且不少人的民族、主權觀念缺失,使得抗戰中出現了少數人抗戰、多數人觀戰、一部分人投敵的狀況。
一、淪陷后的城市民眾狀況
城市淪陷后,中國人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險和屈辱。日軍攻城伊始,首先必是慘絕人寰的搶劫、強奸、燒殺等。其后,為消磨中國人的反抗意志,也為了加強和美化自己的統治,日軍便開展了奴化教育。如在太原的國師附小舊址上,開設“新民學校”,還“另設小學教員訓練班及地方人員訓練班。”日本人還用留聲機,吸引老百姓,為自己的統治作宣傳。因此,淪陷區一些人沒有抗日,相反做了日本人的幫兇,成了不齒的“漢奸”。甘心做漢奸的人中,多是一些品行不良的游手好閑之徒,也有極少數民族觀念淡泊、求家人在亂世中能平安而當“漢奸”的人。如1938年9月6日的《大公報》,刊登了“一個漢奸的懺悔”的文章。這是一個沒有透露姓名的漢奸寄來的信,他是河南新鄉人,日軍攻陷新鄉時,沒逃出河南。他的舅舅是個落伍軍人,勸他去為日本人做事。他當時的想法就是“飯碗問題只要解決,妻子老小只要安全,有何不可的。”做漢奸后,替日本人收集情報,收了不少錢,倒也十分高興。但半年后,其妻、表妹等都被日軍強暴,這才喚醒了他。于是他寫信講述自己的經歷,規勸國人:“凡是用中華精血做成的人,千萬不要再當漢奸。”可見,日本人只將他們當走狗待。當然,在淪陷區內,存在著一些自發的反日行為。如在天津,“常常地在黑漆的電影院里,會看到同蝴蝶一樣地飛起許許多多地白紙片。紙片上寫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日本軍閥,‘擁護政府抗戰到底等宣傳語”。“在北平,在幽靜的小巷里,常常地會看到,黑墻上白粉筆寫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參加游擊戰反對日寇的侵略。”在街上貼著的“徹底消滅黨軍”的標語到夜晚就會被撕爛,日本人剛換新的標語第二天就會被撕碎,甚至連日本人駐軍門口的牌子也在夜里被打爛幾次。
二、鄉村淪陷區的民眾狀況
國民政府時期的農村,是國家控制力最弱的地區,在生產方式、受教育狀況、生活狀況等方面都比較落后。日軍占領后,各派勢力趁機進行權力角逐。以人口不過20余萬的河南省內黃縣為例,抗戰開始后,由于國民黨當局很快潰逃,牢中囚犯出獄大肆搶劫,民眾也將縣里的義倉搶奪一空。縣郊的土匪趁亂攻城,與守城的鄉紳民團血戰,日軍路過時,誤以為有抗日武裝,又進入村落屠殺、幾個月間800多人喪生。其中200多人被日軍殺害,其余死于自相殘殺。后來,局面依然混亂,縣里鄉紳和日軍勾結,組織傀儡政權,附近的紅槍會則和河南境內的一支國民黨軍隊聯手進攻鄉紳領導的民團。不久,紅槍會投降日軍。1940年初,當地的國民黨軍隊也投降日軍,被改編為偽軍。日軍在當地的兵力,也不過一個小隊。整個內黃縣僅剩下中國共產黨的游擊隊在抗擊日偽軍。游擊隊之所以存在和堅持,與中國共產黨從上至下的抗日政策是一致的。而內黃縣其他勢力則缺乏一個上層領導,也沒有明確綱領,各自的行動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所以,淪陷區的農村處于一種封閉、被動狀態,當日軍行動威脅到生命安全時,才會有一些零星的自發反抗。但當日軍統治固定下來,并在鄉村中建立偽機構加以維持時,村民們的反抗情緒被轉移了,不少人開始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而非國家、民族的命運。他們雖痛恨日本人和漢奸,但也無能為力,不主動去反對侵略者,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地方權力的考慮在若干民眾心里,似乎比抗日情緒來得重要。”
三、國統區和根據地的民眾狀況
抗戰期間,以重慶為中心的國民政府統治地區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由于兩黨統治方針不同,民眾狀況也有差別。國統區內法幣發行量猛增,加上以前方巨大的物資消耗,導致了通貨膨脹的出現,民眾生活往往得不到保障。一些官員尚能靠貪污度日,一些下級官員、知識分子就生活在苦海之中了。如西安一中學教員講課時暈倒,原因是一家七八口人全靠薪水度日。薪水少,他幾天都沒吃飯了。學生知道后質問校長,結果引發了一場風潮。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情況與國民黨統治區大相迥異。共產黨將動員、組織民眾抗日與進行社會改革很好地結合。第一、實施減租減息政策,使農民得到了較多的經濟利益。之后,又推行了“合理負擔”和“統一累進稅”等稅收調節政策,使農民的經濟地位得以提升。第二、通過民主選舉,提高了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改變了傳統鄉村的政治結構。第三、通過廣泛開展掃盲運動,傳播新的文化,改造農村中的舊觀念。如到1939年底,晉察冀邊區小學達700余所。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深入農村,用通俗的語言傳播新民主主義訴文化,在農村中開展“街頭詩運動”、“街頭劇運動”等。以抗日為內容的合唱、戲曲、話劇遍及各個村落,文化教育使農民思想獲得了解放,農民的自主意識得到極大提高,抗戰熱情高漲,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斗爭。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