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微博自身的特點和微博參與主體等角度出發,分析微博空間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由于匿名性和集體性的信息環境,便捷的情緒表達途徑,微博參與者的不同目的和在公共領域表達意見能力的差異,微博中的群體極化現象不斷出現。
關鍵詞:微博;群體極化;網絡行為
近兩年,隨著微博用戶數量的持續增長,微博的影響力持續擴大,成為很多媒體事件的發源地和孵化地。在中國,網民是在公民中社會參與熱情度最高的群體,是網絡輿論的群眾基礎,而微博是承載網絡輿論的最大的最便捷的平臺。微博與論壇和社交網絡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開放性和互動性,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微博賦予了每個人一個的麥克風,當微博中的聲音成為一種輿論,往往深刻影響事件的走勢,促進網絡民主。但是,微博中往往出現很多口水話語和非理性的言論,如果這些言論上升到群體極化的程度,將對我國網絡環境的和諧產生不良影響。
一、概念界定
(一)微博
微博是一種互聯網產品,是微型博客的簡稱。原型是美國的Twitter,為傳統博客的一種變體。中國最大的微博提供商新浪微博的介紹如下:“在微博中,您可以將您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寫成一句話(不超過140個字),或發一張圖片,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隨時隨地分享給朋友。您的朋友可以第一時間看到你發表的信息,隨時和您一起分享、討論。您還可以關注您的朋友,即時看到朋友們發布的信息。”微博是一個虛擬的傳播平臺,但在網絡空間已經和成為現實空間的一部分的時候,它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2009年8月,新浪涉足微博領域,開創了中國微博的蓬勃發展局面。目前國內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多達幾十家,像最早在中國實驗迷你博客應用的飯否,以位置社交見長的嘀咕,以文學評論為主的豆瓣說等,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用微博這個詞語,微博服務用戶群也各有側重。
(二)群體極化現象
群體極化的概念是1961年美國傳媒學者詹姆斯?斯托納(James Stoner)根據研究群體討論時出現的現象提出的。在一個組織群體中,個人決策因為受到群體的影響,容易做出比獨自一個人決策時更極端的決定,可能更傾向于冒險或保守,這個社會現象,被稱為“群體極化”。本文所說的群體特指參與了微博討論或書寫的微博使用者。
極化不僅是一個結果,也是一個走向極化的過程。就極化的方向來說,可能是朝向好的方面,也可能朝向負面的方向。芝加哥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用群體極化的理論解釋了網絡輿論形成的心理機制,他給群體極化下的定義:團體成員一開始就有某種傾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
后來,美國心理學家薩拉凱?拉爾在研究中發現:“群體極化”現象不僅存在于現實中,而且同樣存在于網絡中。在網絡和新傳播技術的領域里,具有相似意見的團體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后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凱斯·桑斯坦也在其《極端的人群:群體行為的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網絡就像一個巨大的回音室”,網絡中的人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會強化原有的觀點,變得極端,最后會導致“群體極化”的后果。
二、微博中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1.微博用戶對微博的利用習慣
微博參與者數量眾多、背景各異,但是從中國的微博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承擔了民眾太多對于民主的渴望。每個微博中的公民都可以是懲惡揚善的法官、道德審判者、政策評論家、信息發布者多種身份,通過這些角色扮演,網民在微博中呈現出一個自我來。所以微博空間充滿了懷疑、批判的聲音和情緒表達。微博的其他參與主體,如政府機構、媒體、企業,可能利用社會情緒實現自己的利益,把網民的情緒作為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2.匿名的微博更易沉醉于集體的狂歡
中國是個面子社會,在現實生活中,即使一個人有了錯,人們往往處于自己修養的考慮或者對別人尊重的考慮等因素,不會對當事人直接惡語相加。微博中,人們是在后臺,并沒有面對面、一對一的和當事人交流,所以不存在給對方留面子的問題。微博中人們往往還是匿名的,匿名性可以降低其心理壓力,不必在意自己的話語對自己的影響,更愿意使用快意恩仇使得謾罵來發泄自己的憤慨。尤其是大家都在揮舞著道德的大棒打向當事人的時候,每一個個體其實是去個性化的,是融入群體之中的。在這種集體圍觀的環境下,會讓個體有一種自己的聲音被極度放大并被廣泛認可的錯覺,在群體的保護下,表現出違反他們在社會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會準則的行事傾向也就不難理解了。
3.微博的書寫機制和關注機制助推極化情緒
網民的意見表達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一個復雜的互動環境里相互影響形成的。微博的具有簡短、碎片化的特征,短短的微博不足以闡述太多的觀點,140個字的容量限制了人們充分說理的欲望,人們在書寫微博時往往不會經過仔細思考,往往會通過轉發并加上自己簡短的評論表示自己的關注,在接受某一個信息時,往往會是感性的主觀的情緒的認識,根據已有的經驗貼標簽、下結論。名人微博聚集了數量龐大的粉絲,人聲嘈雜,人們往往有墻倒眾人推的心理,簡短的語氣詞往往最符合微博的傳播環境。
從微博的關注與跟隨機制來看,粉絲可能只是因為圍觀心理關注微博博主,而眾多的關注者之間沒有關注關系,別人說什么自己沒有必要花費很大精力批駁,在一群情緒化的人群里,有理性的聲音往往被很快淹沒,憤怒的情緒更易被分享。其去中心化的結構和便利的交互性,使微博輿論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網民往往處于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中。
4.現階段,我國很多網民還不夠理性和成熟
多數網民并不會獨立的產生自己的觀點,這部分群體處于集體無意識中,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認為,在群體的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占了上風。這部分人更容易受到意見領袖和有支配欲望的人的影響。而大量關注者的聲音會影響其他的關注者的看法,從社會規范的角度來看,當人們認為群體的一般意見是什么的時候,那種意見對于自己來說就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人們會通過比較,衡量自己的觀點和一般性言論的距離,并傾向于把自己的觀點向可以預見的方向靠攏,或者被說服,或者主動把自己的觀點收起,選擇沉默或者附和,最終,小群體意見保持了趨同和極端化的傾向。從意見領袖的角度來看,在微博中會觀察事態的走向,通過比較來確定自己的立場,因為大多數意見領袖關注者眾多,身份明確,對于他們而言,自己位于角色扮演的前臺,更愿意說一些能夠符合民眾心境的話語。當意見領袖發現自己身邊都是附和自己觀點的聲音,會強化原有的觀點。
三、小結
在涉及到道德情感的事件中,不少網民依然缺乏理性和人文關懷精神。這和微博的聚集效應和傳播方式有關,也和網友的非理性情緒發泄有關。更多的時候,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微博發揮了科學分析、理性引導的作用,也承擔了社會情緒的減壓閥的作用,有了這個平臺,現實生活中積攢的怨氣才尋找到一個相對寬松的出口,所以不必對一些情緒化的言論過分指責。但是群體極化現象可能帶來“多數人的暴政”,甚至導致現實生活中極端行為的發生,不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對廣大網友開展網絡修養的教育,減少網絡上莫名的憤怒情緒和嘶喊似的語言暴力,有利于更好的互動并解決問題,能夠提升網絡空間的文明與和諧程度,促進網絡民主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桑斯坦.極端的人群:群體行為的心理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李永剛.我們的防火墻——網絡時代的表達與監管[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介紹:吳自強(1986.6- ),男,河南省民權縣人,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