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判委員會制度是中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為維護社會公平,確保司法公正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當今法治建設的進步,此制度也成為了我國司法改革中的熱點問題。文章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從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展開,論述其改革與完善。
關鍵詞:審判委員會;司法理念
審判委員會是人民法院內部設立的,對審判工作實行集體領導和監督的一種組織形式。審判委員會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的審判制度。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才逐步轉變為人民法院或人民法庭的審判委員會,這可以說是我國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司法制度和司法組織體系,創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審判委員會制度。
審判委員會長期以來作為我國特有的司法形式,在保證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質量、發揮審判人員集體智慧、實行審判民主、強化監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近年來,有關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存廢之爭從未平息。目前實務界主流觀點認為,在當前政治體制及司法環境下,審判委員會制度曾經發揮了且仍在發揮著其它制度難以替代的功能,應予保留。
201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實施意見》,旗幟鮮明地指出: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十年來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在總結審判經驗,指導審判工作,審理疑難、復雜、重大案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審判委員會的地位和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
一、審判委員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我國與西方國家在司法制度以及法官等管理制度方面有很多差異,英美法系國家的情況也與大陸法系國家很不一樣。英美法系國家法官的選任是一種精英制,既只在執業最成功的律師和檢察官中選任法官。這種選任方式有效地保證了法官成為法律職業者中最優秀的一部分。這種法官的選任方式,確保了法官的高素質。
而在我國,由于對法官的管理和要求過于寬松,一些不具備職業道德和執業技能的人進入法官隊伍,掌握了審判權。在趨利性的本能驅使下各種徇私枉法、索賄受賄不斷出現時必然的。
在法治完善、司法獨立、法官已經完全實現了專業化、精英化的西方國家,法官也不是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陪審制、法官的選任制等一系列制度都是為了限制法官的任性與專斷。我國雖然也有人民陪審員制度,但由于設計陪審員制度的初衷只是考慮對法官行為的監督和民主政治的彰顯,而不是為了對司法權進行限制和約束,加上我國對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和管理沒有嚴格的制度,對陪審員的政治素質、法律素質、職業道德等資格條件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司法過程中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更不可能遏制法官的肆意和權利的濫用。
因此,在當前的司法環境下,由審判委員會對法官的權力進行約束是必要的,審判委員會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二、審判委員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一)審判委員會制度能保證案件質量
通過集體決定貫徹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提高辦案的質量。現階段在我國法院系統內法官素質良莠不齊,總體來說,法官的執業素質較低。特別是基層法院法官素質普遍不高,許多法官缺乏辦案經驗,無法處理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審判委員會采取的是民主集中制的方式進行審判,集中了多數人的智慧,防止因部分法官的素質低下,造成錯案。這樣由審判委員會對案件的審判進行把關,有利于保證質量。
(二)審判委員會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司法腐敗
在審判委員會制度下,集體作出決定較之于個人單獨決定有利于防止司法腐敗。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法官們在審判工作中經常要面對個方面的壓力。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法官舞弊,減少了法官在審理具體案件時所面臨的壓力。
(三)審判委員會制度能保證法律的統一
審判委員會在總結審判經驗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法律缺少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審判委員會的集體討論,有助于形成本法院管轄案件司法尺度的統一,便于形成一些規則性的具體做法,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
三、審判委員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過于重視討論決定案件職能,而忽略了審判管理職能
對審判委員會職權范圍的規定主要來源于《人民法院組織法》以及《刑事訴訟法》。1979年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十一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49條中規定“對于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
從法律規定看,對審判委員會的職能依次排序為:(1)總結審判經驗(2)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3)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實踐中各層級法院審判委員會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個案的研究上,越到基層這種情況愈為明顯。各層級法院普遍不重視審判委員會組織職能的發揮,把審判委員會僅作為討論決定案件或推動案件流轉的機構對待,相當數量法院只在討論案件時才召開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討論的內容既包括法律適用,也涉及案件事實,事無巨細,缺乏宏觀思考,而疏于對法院整體審判質量的提高和更有價值的歸類總結提煉,從而造成審判委員會職能難以全面發揮。
(二)基層人民法院取消審判委員會的設立
基層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大部分是一般刑事案件和民商案件,當事人的爭議一般不是很大,案情較簡單,法院通過合議庭甚至獨任庭的審判,絕大多數都可以再案件事實清楚的基礎上,作出公正的判決。
對此,筆者認為,可在基層人民法院中取消審判委員會的設立。取消審判委員會制度后,法官責任比以前更重要了,建立一支職業化、精英化的法官隊伍是構建司法制度的必備要件,同時理應建立一套優于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司法制度。因此對法官的選拔應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的原則,可以對我國當前法官隊伍實行精簡,通過綜合考核,優勝劣汰。同時還需建立起一整套與之配套的法律制度,比如“法官任命終身制”“法官高薪養廉制”“法官逐級選任制”“法官違規懲戒制”等。
(三)進一步完善審判委員會處理案件的具體程式
在我國,審判委員會是一種特殊的審判組織。既然是審判組織,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審判原則。首先,對于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具體程序應該有法律的明文規定,比如,什么是“重大”、“疑難”案件,對當事人的告知義務以及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時間、方法等作出明確規定,否則,當事人可以程序不合法為由提出上訴或者盛情再審。只有這樣審判委員會的行為才會受到法律的制約,才能嚴格依法辦事。其次,對于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期限,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筆者認為,應當在法律規定的審理期限內完成,不能因為提交了審判委員會就無故拖延辦案時間,影響訴訟效率。
(四)明確責任承擔的分配
審判委員會在討論決定案件之后,可以規定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都對案件的處理結果負責任,旅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在審判委員會對案件進行討論之后須署上審判委員會和合議庭成員的名字,由雙方來負責。合議庭對自己在初步審理和匯報案情方面負責,而審判委員會則對案件的具體分析、定性和適用法律方面負責,各方權責明確。這樣既可以促進合議庭成員充分行使權力、恪盡職守,也可以約束審判委員會成員認真辦案,提高案件處理的質量。
(五)改革人事任免制度
審判委員會的行政色彩過于濃厚。從審判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上看,一般是法院院長、副院長、各審判庭庭長,有的還包括辦公室主任、政治處主任等,人員多是法院中行政職務較高的人。針對此種情況,應當優化審判委員會的人員構成。為了避免現階段審委會行政色彩過于濃厚,應該杜絕“門外漢”進入審判委員會。同時,吸收一些法律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審判經驗豐富并且公信力高的基層法官參與到審判委員會中。廢除審判委員會資格與法院行政職務掛鉤的現象。
四.結語
評判某一司法制度存在合理性及優劣的標準,應該是它是否符合司法的最高價值和永恒主題——公正與效率。但事實上決定一個制度是否存在的因素是多方位的,歷史的原因、文化傳統的影響利益的博弈等等均在其考慮之中。正是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審判委員會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曾經發揮了切還在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因此,在簡單的廢除與保留之間,我們選擇對其職能運作不斷反思,并以解決其存在的弊端為目的,進行職能的重新定位,以使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制度更加契合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價值追求,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簡介:張曼妮(1993-),女,湖北洪湖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司法1002班本科生,研究方向:刑事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