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恩普,田瓊香
(1.宣威市中醫院 外一科,云南 宣威 655400;2.宣威市第一人民醫院 外一科,云南 宣威 655400)
本科自2005年12月將艾灸神闕穴應用于胃腸穿孔術后病人,通過觀察發現艾灸神闕穴可以明顯縮短胃腸穿孔術后患者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減少腹脹的發生。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研究觀察患者共300例,為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我科住院病例,以就診先后順序按單雙隨機分為2組,2組的病例組成情況見表1。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50例,實驗組男99例,女51例,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42.7歲;對照組男97例,女53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1.9歲,手術均采用全身麻醉,手術時間≤2h。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麻醉方式、手術方式、手術時間等方面比較,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差異。
治療方法 1.實驗組采用基礎治療同時加神闕穴艾灸療法:于術后6h開始,用清艾條(蘇州市東方艾絨廠)分4段,每段長約4cm,插入艾灸盒內并點燃,蓋好蓋后將艾灸盒直接放在神闕穴上施灸約10min,以局部皮膚溫熱、紅潤、產生輕微灼痛為度,每日3次(早、中、晚各1次),直到患者肛門排氣及腸鳴音恢復正常為止。注意事項:施灸前應向病人做好解釋,取得患者合作,同時評估病人的體質,全身狀況及施灸部位皮膚情況,有無禁忌癥;在施灸過程中要隨時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防燙傷。
2.對照組采用基礎治療(禁食、胃腸減壓、抗生素、腸外營養劑及對癥治療,術后6h在保護好各種引流管的前提下鼓勵患者自行翻身活動,待自然排氣)。
3.療效觀察①腹脹評估:以術后48h患者腹脹程度為評估標準。②艾灸治療后每2h給予腹部聽診,每次2min,聽到腸鳴音為腸蠕動開始恢復。③記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顯效:術后48h無腹脹,術后24h內出現腸鳴音,術后48h內出現首次排氣。好轉:術后48h輕度腹脹,術后24~48h出現腸鳴音,術后48~72h出現首次排氣。無效:術后48h明顯腹脹,術后48h內未出現腸鳴音,術后72h內無首次排氣。

表1 2組病例組成情況比較
結 果 實驗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39.35±1.391h,肛門首次排氣時間56.05±2.523 h,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57.25±1.250 h,首次排氣時間 88.73±1.931 h,實驗組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說明艾灸神闕療法可促進胃腸穿孔術后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見表2)。
討 論 胃腸穿孔術后常由于胃腸道手術創傷(牽引、切割、縫合、冷空氣的進入等)、腹膜炎癥導致的腸麻痹以及麻醉等因素,造成腸道有效推進性蠕動消失,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較其他腹部手術明顯減慢,主要表現為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延長,導致患者術后腹脹、排氣困難等現象,常影響病人進食、睡眠、切口愈合,有甚者可加劇腸粘連的形成,給患者帶來近期和長期的雙重痛苦,故胃腸穿孔術后腸道功能的早期恢復對預防腹脹、腸麻痹、嚴重腸粘連有重要意義。祖國醫學認為術后人體元氣受到戕害,胃腸傳導失司,經絡傳遞失常,氣機壅塞,水液內停,表現為腹脹排氣障礙,藥用艾條中含有肉桂、丁香、乳香等溫通經絡,芳香走竄的藥物,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神厥穴為任脈穴,為經絡之總樞,有轉樞上下,承上接下的作用,取穴神闕可溝通先后天,協和陰陽,使氣血周流全身,加強水谷運化。從現代解剖來看,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處,皮膚最較薄,皮下無脂肪組織,臍下腹膜有豐富的微血管網,藥物分子容易穿透彌散,可直接擴散到臍靜脈網或腹下動脈分支進入體循環,藥物滲透力強,臍部還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敏感,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迅速傳達全身,對艾灸敏感度高。選擇術后6h艾灸神闕穴內病外治,艾灸直接作用于體表,通經絡理氣血而作用于胃腸,調整胃腸功能,奏行氣通下之效,從而加速腸蠕動,促使肛門排氣。通過本臨床研究證明,選擇胃腸穿孔患者術后6h后開始艾灸神厥穴,操作簡便,效果好,腸道功能恢復快,可明顯緩解術后腹脹,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且基本無副作用,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縮短了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郭邦陽.非胃腸腹部術后內服排氣湯31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5,37(2):30.
[2]李學增,主編.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8.
[3]劉咸璋.健康評估[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4.
[4]周珊,周志光,鐘新才.四磨湯對腹部術后腸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05,21(4):4.
[5]盧燕,樊艷艷.按摩足三里穴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J].2003,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