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實習記者 王哲
快遞企業是物流行業中最容易實現標準化的企業,因發展速度快,更容易出現巨頭。避免單打獨斗、過分追求大而全的產業鏈,選擇聯盟作戰,或許可以出現中國的UPS。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正當本土快遞借淘寶等網絡電商的迅猛助力迎來了井噴式發展機遇的同時,一場“寒流”卻逆襲而來。
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FedEx)和優比速包裹運送公司(UPS)于5月底悄然通過了國家郵政局的中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審核,即將正式合法分享中國國內包裹快遞的盛宴。這是2009年《郵政法》修訂后,中國國內快遞牌照首次向外資快遞企業開放。
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劉學德有著與外資快遞企業多年“過招”的經驗,他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談到,30年來,外資大鱷進入中國快遞市場圓滿實現了“三級跳”——第一步,打著中國代理的品牌,依靠代理網絡攬貨、分撥;第二步,在國人心中樹立“使命必達”、“成就所托”的自有品牌形象;第三步,擁有了合法的中國國內快遞經營許可。
未來中國本土快遞市場將面臨一場起底大洗牌。
國家郵政局所披露的信息顯示,聯邦快遞申請在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天津、大連、鄭州、成都開展中國國內快遞業務,而UPS則只是在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和西安五地經營中國國內快遞業務。雖然目前的業務范圍尚局限于部分一、二線城市,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以聯邦快遞和UPS的野心,其中國快遞網絡布局大戰一觸即發。
“中國快遞企業的管理水平、服務能力和質量與外資大鱷相差懸殊,如果說之前本土民營快遞借力電商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的話,那么由春天到冬天的緩沖期有多長,得看外資大鱷全球策略中對中國市場定位的急緩。”劉學德說。
外資快遞在中國發展的每一步,無不伴隨著本土企業的戰線收縮。
上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UPS、FedEx、TNT、DHL等外資快遞巨頭陸續來到中國,在一無網絡、二無人才的情況下,它們采取了相似的戰略路徑,先選擇與中國貨代龍頭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簡稱中外運)合作。在原中外運北京空運公司快件科的一個小小的平臺上,同時代理著各位外資大鱷的國際快遞產品,并根據不同航線和客戶的不同需求安排貨源。“一科”挑“四大”,操作平臺雖小,但外資大鱷的產品,隨著中外運遍布全國的血脈和客戶群,迅速流向了各個神經末梢。外資大鱷實現了第一跳——產品滲透。
隨著中國的入世談判,服務貿易的國門一步步打開。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放開了外資企業以合資形式經營國際快遞的政策,外資快遞紛紛與中外運成立了各自的合資公司,開始將自己的管理系統引入中國,用最短的時間復制了中外運的網點布局,各合資公司除總經理為中外運派遣外,其他員工全部自行招聘。
伴隨著外資大鱷們擁有了較為成熟的網絡和人才儲備,與中外運合約到期后,他們紛紛選擇單飛,與其他中小物流公司合作,將“原配”甩在身后。UPS更是不惜出價1億美元買斷自由,只剩下中外運敦豪(DHL-SINOTRANS)碩果僅存。至此,完成了“三級跳”的第二跳——借雞生蛋。
外資大鱷的第三跳頗費一番周折。隨著中國政府兌現入世承諾,完全放開了外資在中國經營國際快遞的政策,外資大鱷們在中國的市場布局更是風生水起。但2009年《郵政法》修訂后,規定外資經營中國國內快遞需重新獲得國家郵政局許可,并不得經營信件。四大快遞巨頭受此沖擊,不同程度地放慢了發展步伐。DHL甚至在2011年宣布放棄中國國內快遞業務。本土企業看似贏得了發展的春天,但是峰回路轉,外資大鱷于今年5月底悄然通過了國家郵政局對中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的審核。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報告,全球貿易物流績效排名中,中國大陸位居第26位,外資物流企業為中國物流績效排名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中國國際貿易的發展亦做出巨大貢獻。從政府角度講,外資大鱷促進了產業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從企業角度講,高效物流與其全球營銷之路密不可分;從消費者角度講,引入外資大鱷,促使快遞行業更趨低價快捷。
但外資快遞企業給中國快遞行業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運作理念的同時,幾乎控制了絕大部分的國際快遞份額。EMS、順豐只能嘗試性開展國際快遞業務,而風光不再的中外運也轉向了自主品牌的專線經營。隨著外資正式領證逐鹿中國國內快遞業務,民營企業在本土快遞短暫的發展春天中也遇到了“倒春寒”。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隨著中國國內快遞業務的開放,國內快遞市場必然成為外資大鱷全球網絡的爭奪對象。2012年3月,UPS宣布以51.6億歐元收購TNT,是UPS百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購案,也是物流行業近年來最大的并購案,原本的世界四大快遞巨頭變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UPS此舉一方面借此填補了歐洲市場的份額,一方面加強了在中國的公路運輸能力,整合后的UPS可以將供應鏈與地面業務緊密結合。新一輪全球戰略已經轟然拉開了帷幕。

2011年7月25日,世界500強企業特易購物流(浙江)有限公司。
“而具有全球優勢的企業本土化的轉變,要遠遠快于具有本土化優勢的企業的全球化轉變。此前兩家公司(聯邦快遞和UPS)都已在中國國內開展了快遞業務,此番領證后將放開手腳,雖短期內未必能改變中國市場格局,但長期來看,快遞市場必將加速洗牌。而完成“三級跳”的外資大鱷對中國市場的掌控能力早已不再是當年初來乍到水土不服的水平,他們在管理理念、市場推廣、高端服務方面的優勢是中國企業無法比擬的。”曾和外資快遞企業打過多年交道的中外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快件業務部經理張景凱說。
隨著歐債危機的蔓延,歐美等國的新一輪貿易保護措施隨之抬頭。日前,世界貿易組織(WTO)裁定美國對華反傾銷措施違規,中方敦促美方盡快取消與世貿規則不符的做法。有關行業難免要感嘆與WTO相見恨“早”,發展中國家貿易開放政策的殘酷,讓中國快遞行業還沒來得及給本土企業一個成長、成才的空間,還沒建立起規范的市場競爭態勢,就開始了“與狼共舞”的艱辛。
順豐、EMS等多家中國快遞企業的同業人士普遍認為,國內中高端快遞市場將首先面臨沖擊。
目前,本土快遞中“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的盈利點主要來自網購和電子商務的物流需求,由于中國消費者對網購快遞價格相當敏感而對服務要求不高,導致了快遞價格極低,因此不太可能成為聯邦快遞和UPS國內策略第一步的直接競爭對手。而順豐和EMS的中高端快遞需求,則會被聯邦快遞和UPS迅速分流。
近期,京東、凡客等電商企業已經向國家郵政局申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許可,以此降低物流成本,延伸電商產業鏈。在中國快遞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物流和電商的交叉滲透是目前商業環境不成熟造成的,第三方物流的成長速度遠遠滯后于電商的發展速度,短期內能力、運力、服務質量無法達到電商的需求。
熟稔外資快遞入華路徑的劉學德不無憂慮,“產品結構低端、利潤率低、底子薄,一旦國際巨頭利用雄厚的資本優勢不惜暫時虧損選擇開展價格戰,利用低價格和高端品牌形象以及新奇特品質服務迅速搶占市場,本土快遞企業依靠如此單薄的利潤率將難以生存。”
記者了解到,聯邦快遞等外資大鱷此前在其他國家已經多次使用低價排擠當地競爭對手繼而搶占市場空間的做法,而在《郵政法》修訂之前,聯邦快遞已經在中國試水價格戰,且初顯效果,只是新規的桎梏讓其放棄了繼續嘗試,此次獲得牌照是否會卷土重來,尚需觀察。
劉學德認為,各家企業應找準定位,揚長避短,不求全求大。如在中國市場,有郵政背景的EMS無疑是網絡布局最完整的,無論中心城市還是偏遠城市都有覆蓋,應突出全國“一盤棋”的模式。但其他較成功的民營快遞公司,本質上都是專線模式,比如申通起家于長三角,順豐起家于珠三角,因此要繼續延續重點地區和重點航線的發展思路,進而鞏固根據地,再圖擴大版圖。
外資大鱷正式進入中國快遞市場,必然要考慮由B2B轉向B2C。外資還是會立足差異化經營,走中高端服務路線。而所謂的中高端物流服務業務,也正是定位于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的UPS所擅長的。在高端貿易和供應鏈領域,順豐、EMS要旗幟鮮明地打響高端客戶之戰,鞏固并搶先布局,決戰B2C領域,不可坐等外資大鱷出招。如果盲目自信,認為外資大鱷目前在中國的快遞網絡覆蓋面不夠,要布局到村鎮一級,恐怕還需三四年時間;或者認為外資大鱷目前還不能經營中國國內信件業務,因此就小視對方,那本土企業將喪失最后一個決戰籌碼。而在中國電子商務領域,“四通一達”以及宅急送等本土企業,要以個人商家為主,堅守住C2C領域,再謀其他。
對于以個人用戶作為主要目標群體從事同城快遞、省際快遞的中小企業來說,這個市場中同樣分布著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需求多樣的個人用戶。這些中小公司應選準優勢的區域,或鞏固二、三線城市及農村市場,或專注從事貨值較高或專業性較強的重點專線。
DHL、UPS等外資大鱷的管理經驗在中國已證明了其能生根的威力,而曾經嘗試外來經驗融合所謂中國國情的管理,卻往往在人治的環節敗北。
“便宜的價格可以使你進入這個行業,但只有優質的服務才能使你留下來。”劉學德認為,外資大鱷必將帶來一系列的新產品、新模式、新形態,這些都會讓人耳目一新。機遇與挑戰并存,本土企業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可直接秉承“拿來主義”。值得本土快遞企業學習的不僅是外資大鱷的管理,而且是集電子商務、物流、金融等于一身的綜合體系,中國速遞業目前大多還是點到點、戶對戶的單一速遞模式,只會拼價格只能讓市場秩序更加混亂,最終損傷的是本土企業的整體利益。
“快遞企業是物流行業中最容易實現標準化的企業,因為發展速度快,更容易出現巨頭。避免單打獨斗、避免過分追求大而全的產業鏈,選擇聯盟作戰,或許可以出現中國的UPS。”劉學德認為,“做強行業與做大企業之前應有所規范和取舍。目前,快遞行業的收購主要是電商收購快遞企業打造產業鏈,行業內部的整合反而不多。有的快遞企業也想收購電商,延長產業鏈,但稍顯激進,超出了企業核心業務。從長遠看,這種多元化跨界競爭、過度追求利益的行為是不科學的。快遞企業應當找準定位,走專業化、錯位競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