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陽 高云
癌癥是當今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癌癥患者有非常沉重的心理負擔。化療藥物是細胞毒性藥物,可抑制細胞內染色體DNA和RNA的合成,而阻止腫瘤細胞的生長和繁殖[1]。如防護措施不當化療藥物可經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侵入人體。護士在為患者進行治療護理操作或接觸患者的過程中,如防護措施不當或不嚴格即對自身健康帶來不利影響[2]。如今在診療護理過程中越來越強調雙相防護。為了了解化療患者對護士自我防護反應,以便盡快完善和制定護士接觸化療藥物的操作規程和安全防護措施,我科對近年收治的200例化療患者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為2009年3月~2011年7月在外科住院的癌癥患者且接受過手術并進行過1次以上的化療療程患者200例。患者無意識及精神障礙,能理解問卷內容者,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齡35~85歲,平均(67±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6例,高中及上104例;化療療程為6次以下的80例,6次及以上的120例。
1.2 方法 此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共分3個內容:(1)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化療次數;(2)護理人員職業防護措施;(3)化療患者態度。由護理人員在其出院前交給患者完成。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為了了解不同化療患者對護士自我防護的反應是否一致,根據患者的年齡、學歷及住院次數進行評分。見表1。依照患者對表1的得分情況作頻數分布圖,屬于偏態分布,取其中位數為確定化療患者對護士自我防護情況得分高低的標準,低于或等于中位數值為低分,高者為高分(表2)。

表1 200例化療患者對護理人員日常工作自我防護的反應百分率

表2 不同年齡、學歷、化療次數的化療患者對護士自我防護的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100%的患者認同護士日常工作帶口罩帽子,配置化療藥物前后洗手。72%的患者認同接觸被化療藥物污染的器械放專用垃圾袋。這說明隨著職業暴露宣傳的深入,普及性的預防意識已經深入人心。但對護士穿防護服、帶護目鏡加藥的患者有68%和59%的患者覺得無所謂。分析其原因首先我院所有的化療藥物均在配置中心完成,患者對防護服、護目鏡的用法及作用很陌生。其次患者認為這完全屬于醫務人員自我防護的范疇,對其自身的影響不大,故多數患者采取無所謂的態度。
不同年齡的患者對護士自我防護的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癌癥患者的心理變化是復雜的,不良的心理貫穿于癌癥患者的臨床治療全過程。否認、恐懼、抑郁等使其對外界事物反應敏感;期望值過高,因為缺少醫學知識或是家屬對其病情的隱瞞,使其對疾病不予了解,引發的心煩、意亂、恐懼和焦慮。這些會讓患者對醫生、護士、醫院及周圍的一切不滿,會把護士帶手套加藥、拔針頭等認為是對其的一種歧視,從而對醫務人員的行為產生抵觸和不滿。衛生部日前一項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醫院職工認為,醫患糾紛的最主要原因是溝通不足[3]。化療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某些職業防護措施有心理上的抵觸,說明護患溝通不足。因此應結合實際患者,加強心理護理。通過心理護理使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正確認識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指導患者主動尋求有效的社會支持與理解,以提高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積極心態。調查研究[4]都表明,一定的社會支持和心理干預可以緩解、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而且對癌癥和代謝控制起著肯定的作用。
不同化療次數的患者對護士日常工作中的自我防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隨著化療次數的增加,患者與醫護人員的接觸增多,對護士的日常自我防護措施理解成是一種操作流程,不再產生抵觸情緒。而不同學歷的化療患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顯示,56%的患者對護士拔針頭戴手套有抵觸情緒,分析其原因說明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患者的職業保護意識較強,接受能力也較高。因此,建立和完善操作規程使之成為一種制度,并讓社會接受勢在必行。
隨著化療藥物應用越來越廣泛,化療藥物給人們帶來的損傷已得到了證實。一些化療藥物具有相當的近期和遠期毒性。研究結果顯示,56%的患者認為護士不應該帶手套拔針頭,42%的患者認為更換化療藥物是戴手套的態度為無所謂。如此高的比例,也間接說明護士在日常工作中的自我防護工作的執行不到位。朱曉紅等[5]對北京5家綜合醫院的140名臨床護士調查結果表明,溶解化療藥物時,有56.5%的人只戴口罩,無其他防護,只有9名穿隔離衣,而這些醫院提供的防護用具都是比較健全的。護士作為直接的給藥者,易受到危害。醫務人員執業防護已列入了2006年出臺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1987年美國CDC提出“全面防護”的概念,即視所有患者具有感染性,醫務工作人員應采取防范措施;1996年提出的標準預防綜合了全面防護和特殊隔離的特點,強調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雙向防護。許多化療藥物在接觸的過程中,可出現肉眼看不見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氣溶液或氣霧直接通過口、皮膚、眼睛和呼吸道進入人體,危害醫務人員和污染環境[6]。因此,護理人員在接觸化療藥物過程中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本研究結果提示,從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反應,暴露出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淡薄,操作中未采取應有的防護措施。因此,盡快完善和制定護士接觸化療藥物的操作規程和安全防護措施,加強自我防護技能專職培訓,并使之體現于行動上,同時大力宣傳職業暴露危害,樹立全民普及性預防知識,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1]江會,李武平,付菊芳.護理人員對抗腫瘤藥物職業防護認知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8):1521-1523.
[2]王會香,李賀文.二級醫院護士化療防護知識的調查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7):135.
[3]馮新華.如何協調與發展醫患關系[J].中國社會醫師,2008,13(10):191.
[4]苗傲霜.社會心理因素與癌癥發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0,8(12):1556.
[5]朱曉紅,孫春麗,楊莘.護士化療防護現狀調查分析[J].現代護理,2004,10(9):815.
[6]Ben-Ami S,Shaham J,Rabin S,et al.The influence of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and health beliefs on their safe behavior with cytotoxic drugs in Israel[J].Cancer Nurs,2001,24(3):19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