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娜 張冬惠
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內科的常見疾病,其中一半以上的患者是以咳嗽為首發癥狀,部分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本身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咳嗽仍然遷延不愈,臨床上稱為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1]。對于此類患者應用常規治療或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治療較為棘手,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因此,對上呼吸道感染后頑固性咳嗽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盡早改善其咳嗽癥狀是非常必要的。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對收治的48例上呼吸道感染后頑固性咳嗽患者采用孟魯司特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期間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后頑固性咳嗽患者96例,均符合2009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診斷標準[2]。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齡18~65歲,平均43.5歲;病程20d~2個月,平均30.6d。對照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16~62歲,平均42.3歲;病程18~54d,平均29.2d。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孟魯司特片10mg,1次/d,每晚頓服;對照組給予復方甲氧那明膠囊2粒,3次/d,酮替芬片1 mg,2次/d。兩組療程均為14d。兩組治療前后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查,同時觀察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治療后咳嗽癥狀消失;顯效:治療后咳嗽次數明顯減少;有效:治療后咳嗽次數減少,但不甚明顯;無效:治療后咳嗽次數未見減少,甚至增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療效采用百分比統計,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9.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8.8%,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在治療期間出現頭痛1例,輕微嗜睡l例;對照組出現頭暈3例,惡心2例,乏力2例,心悸1例。以上癥狀均較輕微,未做任何處理,癥狀逐漸消失。兩組治療前后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查均無明顯改變。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間的急性炎癥的總稱,是呼吸道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感染病原體可為病毒、細菌及混合感染,其中約90%為病毒引起,少數為細菌,細菌感染常繼發于病毒感染之后[3]??人允巧虾粑栏腥竞笞钔怀龅呐R床表現,雖然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自限性,但頑固性咳嗽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故改善咳嗽癥狀顯得至關重要。研究表明[4],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是由感染引起的氣道炎癥,伴或不伴短暫性氣道高反應性所致。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往往引起氣道上皮細胞受損,血管通透性增高,使氣道粘膜下感覺神經末梢暴露,氣道粘膜表面對各種刺激物質的消除速度減慢,進而刺激血管活性物質、組胺、前列腺素等炎癥介質的產生和釋放,以上各種改變均可導致氣道高反應性,引起咳嗽[5]。另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還可造成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呼吸道β受體功能減退,機體對β受體的反應性降低,從而引起支氣管痙攣、炎性介質的產生和釋放,導致氣道反應性增高[6]。因此,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均會出現咳嗽。
孟魯司特是一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主要通過阻斷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1)與存在于各種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進一步阻斷CysLT1的致炎效果,減輕黏液水腫,緩解平滑肌痙攣,減少炎性細胞在氣道壁的浸潤,從而改善氣道的高反應性,使支氣管舒張,咳嗽癥狀減輕[7]。另外,孟魯司特屬于非糖皮質激素抗炎藥物,每天只需服用一次,起效快,副作用小。因此,孟魯司特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后頑固性咳嗽的理想藥物。
本組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9.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8.8%,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以上表明孟魯司特對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后頑固性咳嗽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治療組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說明孟魯司特的安全性高,患者的依從性好??傊萧斔咎刂委熒虾粑栏腥竞箢B固性咳嗽的療效確切,能快速改善咳嗽癥狀,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薦。
[1]關向群,汪斌.感染后咳嗽80例診治體會[J].河北醫學,2011,17(4):490-491.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9,l8(5):453.
[3]Irifune K,Hamada H,Ito R,et al.Antitussive effect of bakumondoto a fixed kampo medicine (six herbal components) for treatment of post-infectious prolonged cough:controlled clinical pilot study with 19 patients[J].Phytomedicine,2011,18(8-9):630-633.
[4]廖寒林,劉浩,劉艷榮.中西醫結合防治120例小兒反復上呼吸道感染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6):155-156.
[5]Ryan NM,Gibson PG.Extrathoracic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s a mechanism of post infectious cough: case report[J].Cough,2008,4:4-7.
[6]Gillissen A,Richter A,Oster H.Clinical efficacy of short-term treatment with extra-fine HFA 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 in patients with post-infectious persistent cough[J].J Physiol Pharmacol,2007,58(1):223-232.
[7]程緒梅,潘峰.孟魯司特鈉聯合氨茶堿治療感染后咳嗽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2):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