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通過對40例手腕舟狀骨內旋斜位的攝影,以提高對于舟狀骨骨折的檢出率,明確診斷,減少誤診,減輕患者痛苦。
采用DR(PHILIPS)機,1標準照射野5×7,2濾線器(+),3距離100 cm。40例手腕舟狀骨骨折及疑似患者的影像學檢查,攝正位、側位、尺偏位及內旋60°角斜位。在正位檢出8例,尺偏位檢出28例,手腕舟狀骨60°角內旋斜位檢出16例。如表1。

表1 舟狀骨骨折檢出例數及檢出率

圖1 內旋60°角斜位(示意圖1及DR像2)、尺偏位3、CT像4

圖2 舟骨骨折遠端骨折尺偏位、內旋60°角斜位、正位和側位
鑒別診斷:雙手舟骨的兩半分界線在舟骨腰部,切勿誤認為骨折[1]。
對于舟狀骨從中央到遠側的骨折要能清楚顯示,則加攝手腕舟狀骨60°角內旋斜位.能夠達到40%的檢出率。
手腕舟狀骨60°角內旋斜位對于舟狀骨從中央到遠側的骨折能清楚顯示,對剛受傷的DR片上,骨折線表現為線狀裂隙影。對于漏診的遷延治療后骨折處可發生骨吸收,使骨折線增寬或骨折面出現硬化邊緣及假關節的形成。
解剖:手部腕骨,共8塊短骨,排成2列,每列4塊,.由橈側向尺側,近側列依次為舟狀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遠側列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及鉤骨。手腕舟狀骨在掌側面有突出的舟骨結節,手舟狀骨長而彎,凸面在近側及橈側,凹面朝向頭狀骨,遠側與大多角骨,近側內端與月骨構成關節。8塊短骨相互連接形成腕骨間關節,8塊短骨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背側面有隆突,掌側面有凹陷,形成縱行腕骨溝。腕橫韌帶橫架在腕骨溝上,構成腕管,有屈肌腱及正中神經通過。由手舟狀骨、月骨和三角骨共同構成一個橢圓形的關節面,與橈骨及關節盤構成橈腕關節。每塊腕骨都只有一個骨化中心.手舟狀骨約在5歲骨化。腕骨骨折中最見的是舟狀骨骨折。舟狀骨骨折可分為四型,即腰部骨折、近端骨折、遠端骨折和結節部骨折。
舟狀骨骨折的特點是骨折線難辨認,骨痂很少或無骨痂[2]。在伸腕側位片,舟狀骨遠端斜向掌側,略微膨大,為舟骨結節(頭),中部略窄像腰,為舟狀骨頸部,近側的體與月骨等等相重疊。側位片上舟狀骨的頭的遠側是大多角骨,關節間隙清晰。在標準腕部后前位,由于舟狀骨的長軸遠端向掌側傾斜,與X線片不平行,所以,顯示縮短.照腕部背屈尺偏位,可以顯示其實際長度.但對于舟狀骨從中央到遠側的骨折要能清楚顯示,則加攝手腕舟狀骨60°角內旋斜位.能夠達到40%的檢出率。在拇長伸肌腱與拇長屈肌腱之間,有一明顯凹陷,常稱為“解剖學鼻咽窩”。手舟骨骨折時此凹陷可因腫脹而消失[3],手腕舟狀骨60°角內旋斜位對于舟狀骨骨折的檢出有一定的價值。
[1]王云釗,曹來賓,主編.骨放射診斷學,第一版.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58.
[2]張玉閣主編.X線診斷學,第一版.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5:276.
[3]寧志杰,孫磊,吳復元.現代骨科臨床檢查診斷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