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薇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掀起了新一輪對飲食文化的探討。吃,實在是中國人日常交際中一種不可回避的方式。關于吃的探討,可以區分人群、分辨好惡、甚至上升到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等高度。
在職場上,吃的功能也同樣類似。“吃”這件事看似不大,吃得巧卻能成為同事關系的增稠劑。簡單說來,能在飯桌上吃到一塊兒去的同事,平日里溝通起來也相對順暢,而相互之間的工作配合肯定也不差。甚至原本關系一般的同事、上下級,想增進了解、緩和矛盾、加強關系,“吃吃喝喝”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方法。說白了,通過“吃”的交往,能看出誰和誰是自己人,誰和誰是一伙兒的。
日常關鍵詞:貼心
愛張羅的人,一般來說人緣都不會太差。特別是張羅吃喝這種事情,每個人要求不同、口味不同、消費水平也不同,為大家安排飯局,必定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要求,這樣的人一定是愿意體諒對方、不怕麻煩、大方好客、又喜歡與各色人群結交的那種人。而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人緣好絕對是事業邁上更高臺階的必要條件。
試試這個——
1. 從辦公室內部的關系來說,常常準備一些小零食、留意團購打折信息、新開的特色餐廳等方法是不費多少金錢和力氣,卻能迅速幫你聚集人氣的做法。當然,不要利用上班時間大肆張揚地做,以免落下不務正業的印象。
2. 擴大范圍來講,每次出差回來帶一些地方土特產給公司同事(包括同部門及不同部門的),禮薄但贈送人數較多,很容易收獲皆大歡喜的效果。尤其是送給那些平時出差機會較少的同事,例如財務、人事、總務等行政部門的同事,他們雖然與你沒有直接的業務關系,卻是提供后勤保障的必要人員。通過這樣的機會增加接觸,既自然又貼心。
午餐關鍵詞:從眾
每天的午餐是職場人略感頭痛的事情:不知道吃什么好,不知道找誰一起吃,不知道吃的時候說些什么……實際上,每天的午餐時間,正是與同事打成一片的最好時機。平時覺得跟同事很難找到共同話題嗎?那么就從加入大家的職場午餐開始吧。
試試這個——
1.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午餐文化,是吃食堂,自己帶便當,還是集體湊份子出去吃飯,基本上是這個集體長期以來形成的默契。如果你不想成為局外人,那么就主動融入吧——快到中午下班時問問同事中午吃什么,找相對熟悉的同事群加進去。不用不好意思,大部分人還是熱情友好的。
2. 飯桌上多聽,多微笑,少發表議論,少參與是非。飯桌上,人相對比較放松,說話也就沒那么多心眼兒。這是你觀察和記錄的好時候。如果是無傷大雅的娛樂八卦、社會新聞,討論討論也無妨,但如果是與人事、工作有關的內容,聽著就是了。
團隊建設關鍵詞:投入
團隊建設這樣的活動,注重公司文化建設的企業,基本上隔一段時間就會安排一次。而在這樣的活動中,吃吃喝喝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它顯然不是全部。
試試這個——
1. 以團隊建設為目的的活動往往涵蓋多個環節:拓展訓練、集體游戲等等。在集體活動中,是否具有團隊建設意識、是否愿意幫助他人、是否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都會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吃喝這個環節也一樣,不要太有個人意見,贊同領導所做的決定就是最正確的做法。
2. 不要有意見并不意味著讓你抱著敷衍的態度去參加。無論活動中的環節你是不是擅長,安排的餐館你是不是喜歡,都要抱著積極投入的態度,在這種時候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最值得了。
年會關鍵詞:得體
一年一度的公司年會,無疑是職場上最正式也最隆重的聚會。讓領導對你加深印象、與客戶聯絡感情、跟同事明里親切熱絡暗里爭個高下……年會可都是不容錯過的時機。
試試這個——
1. 得體的妝容、衣著是基本要求。記住這是一個社交的場合,是讓你去增強自己的存在感,抓住機會表現自己的,不是真的讓你去大快朵頤。實際上吃喝倒真的是年會上的次要內容。所以最好在聚會之前私下吃點兒東西,免得到時候沒精神周旋。
2. 提前預備話題。如果你對鄧文迪那杯打翻在默多克身上的紅酒有印象的話,你應當知道,要想在年會這種重大場合上有出位表現,必須提前做足功課。領導是什么樣的人?客戶又是什么性格?有何業余興趣?怎樣的話題能夠投其所好?看似一切水到渠成,其實各環節都需精心準備。
(摘自《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