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靈

并不是每天看著股市K線圖就會炒股,看看神舟飛船,同樣能得到啟發。并不是每天看著銀行利率就會理財,看看Lady Gaga,也可能分析出什么時候該降息。理財,其實可以把眼光放得“短”一點兒。只要細心觀察,我們身邊很多事都是個人理財的風向標。
股市 VS 載人航天飛船
“神九上天,天宮對接”和每天跑券商營業部有什么關系?最近,網絡上流傳的一則微博卻把載人航天事業和股市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則微博的核心內容是:凡是神舟飛船載人發射,中國股市就觸底反彈,如果不載人發射,那就大勢不妙!
截至目前,中國神舟系列飛船已成功發射了9次,其中有4次載人發射。前3次載人飛船發射均準確地與A股的轉向湊巧相遇。網友一一細數了至少3次神奇的吻合:第一次,“神五”發射一個月后A股反彈,由1307點漲至1783點。第二次,“神六”發射,A股半個月后見底,再由1067點漲至6124點,走出了一波世紀大行情。第三次,“神七”發射一個月后,A股觸底轉向,由1664點漲至3478點。
于是,這次“神九”的成功發射,讓股民們再次看見希望。而神舟飛船空載的幾次發射,相對來說,股市都未出現如此巧合的現象,這不免更讓人感到驚訝。
美國經濟大蕭條 VS 米老鼠
1929年,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經濟危機拉開序幕,此后的10年被稱為“經濟大蕭條時期”。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大蕭條中,很多行業、新鮮事物應運而生,甚至有人說是文化產業幫美國人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因為大蕭條的影響,美國人外出娛樂和運動的消費從1929年的5億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2.5億美元,降幅高達50%。休閑產業、運動俱樂部等等商業機構的數量在4年時間內減少了一半。然而另一個奇特的現象是,拼圖、跳棋、國際象棋這樣簡單的家庭游戲一瞬間在全美風靡起來。在特定的時期玩這些小游戲似乎只有兩個原因:要么是為了消磨多余的時間,要么是為了排遣焦慮。
迪士尼在1928年創造了“米老鼠”這個形象,有聲電影《汽船威利》讓米老鼠這個足智多謀的嚙齒動物走上了世界動畫舞臺。在電影院里,觀眾們對米老鼠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狂熱的程度。1929年,米老鼠一共拍攝了30部短片,但依然無法滿足觀眾的期待。越來越多的人失業后走進電影院,花15美分,買一份希望和憧憬。
1929年,米老鼠為他的主人沃爾特贏得了電影之外的第一筆衍生收入——一家酒店主動找到他,請求準許把米老鼠的頭像印在酒店的寫字臺上。于是,米老鼠的第一筆商標授權以300美元成交。米老鼠的許可證業務成了沃爾特公司的大宗生意。到1935年,他已經在美國簽發了80份許可證。許可證的所有者制造了上千種產品,種類從花生醬到電冰箱。
那時候百貨公司為了擁有一個米老鼠的櫥窗展位,必須付出2.5萬美元。一家大型橡膠公司甚至暫停制造飛艇,轉而生產5英尺的米老鼠以迎接游行活動。它使一家編織廠有了做不完的生意,制造印有五顏六色米老鼠肖像的毛衣,這家工廠一年生產100萬件毛衣,1/3的工人不得不加班。它讓一家名表廠起死回生,“米老鼠手表”每年能夠賣出200萬只。
《讀者文摘》是一份口袋大小的月刊,剛開始有25萬訂戶,到大蕭條結束時,包括外語版和盲文版在內,總發行量已經接近800萬份,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發行量最大的一份雜志。
它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大蕭條時,很多家庭沒有能力訂閱幾份不同性質的雜志,只好選擇這份內容多而合一的雜志;另一方面源于它提煉、濃縮了其他出版物的精華,網羅了很多內容:探求一線希望的財經評論文章、瘸子和盲人講述快樂生活的故事、聰明小狗和花老鼠的奇聞趣事、正經和不正經的小笑話等等各類內容。
讀者可以從簡單中尋找些許的安慰與快樂,以此暫時忘卻失業、滯脹帶來的挫敗感。
經濟危機 VS Lady Gaga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米老鼠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找到了它的替身——Lady Gaga。
蕭條時代的時尚界常常會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大集團紛紛收斂張揚與不羈,以簡約款式換取更實際的銷售成績;另一方面,時裝也被放大成一種娛樂,各類小報和互聯網上類似“Lady Gaga的雷人新造型”的標題,總比“迪拜夢碎”“哥本哈根扯皮”之類的標題更能讓大眾心情愉悅。
偉大的娛樂往往誕生在蕭條時代,誰說Lady Gaga不是另一只米老鼠呢?至少他們都能讓人放聲大笑。
所以,理財往往不是一味地“以大見大”,要善于從身邊的點滴出發,觀察我們的世界,不斷思考生活,從全新的角度審視價值。
(摘自《上海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