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敢渡津
《經濟學人》7月21日
1978年中國開始市場改革以后,醫療患者的支出迅速攀升。患者負擔費用占全部醫療支出費用的份額從1978年的20%上升到2001年的60%。曾一度承擔大量醫療支出的國企倒下以后,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醫療系統支出公平性方面,將中國排到191個國家的倒數第四。自政府開始面對這一問題以后,患者支出份額開始下降。
醫改最早在2009年開始,政府承諾在3年內投入超過1200億美元。這些金額被投入到新建的社區醫療中心,以及對醫護人員的培訓上,并使1.72億中國人加入到醫保津貼計劃中。2011年末,95%的公民享有某種形式的醫保—而在2003年,醫保覆蓋率不到1/3。
然而,這些措施對公共醫療無法滿足人們需要的根本原因幾乎無所貢獻:醫院仍然需要依靠賣藥來支付醫護人員的薪水。醫院收入的40%來自于此,而另外40%~50%的收入則來自于診斷性測試和治療收費,只有不足10%的收入直接來自政府。
最近,中國開始試行“醫藥分開”,試圖通過差距性的看病收費減少醫生從過度開藥中賺取利潤的情況—病人可以在不同的醫生中選擇,從收費6美元的普通醫生到收費10幾美元的專家都有。去年于河北省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醫院負責人普遍擔心地方政府不愿意彌補他們因推行改革而在藥品銷售收入上的損失。如果沒有政府支持,改革恐遭遇阻力。不過,正如衛生部“詩人”部長陳竺所言,“深淵何所懼,英雄敢渡津”。
銀行家集體癲狂
《紐約客》 7月30日
巴克萊銀行曝出操縱和虛假匯報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丑聞。關于這樁丑聞最令人震驚的事實是,這其實是可預見的—LIBOR的設計方式,本身就“請來”了貪腐行為。數十年來,金融業的監管者和從業員都認為,銀行會為了保住自身的聲譽而保持誠實;要是銀行提交了虛假的LIBOR數據,市場會自動發現這一點,而人們也不會再相信銀行,進而危及銀行的業務。因此LIBOR一直被認為是金融業自我監管的一個極佳例子,是市場可以比監管者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明證。然而,近來事實已經告訴我們,自我監管在金融業根本行不通,對聲譽的愛惜也無法制止企業內的瀆職行為—銀行交易員是根據他們交易額的大小決定回報,而不是根據他們能多大程度上保護銀行的聲譽。
永無寧日
《展望》 8月號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要自己解決他們的問題幾乎毫無希望。只有美國能有手段,也有這樣的歷史記錄,可以讓以色列采取必要的讓步。以巴雙方都還沒有達到筋疲力盡,以至于愿意作出必要妥協的時候,他們也都寧愿去回避最具考驗性的問題。實際上,以巴雙方都需要告訴他們的支持者,如果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中,他們也不至于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山姆大叔已經把問題顯示得很清楚,現實并沒有其他的選擇。不過,雖然美利堅合眾國非常適合也愿意扮演這樣一個至高無上的角色,但美國人卻從來不可能是一個至高無上的中間人—他們自身的體制和觀點讓他們本身就向以色列傾斜。在2000年的中東和平峰會上,當阿拉法特質疑美國每個行動都和以色列預謀在先時,這一點帶來的問題已經非常清晰。
不應質疑社會科學的重要性
《自然》 7月12日
美國眾議院5月份通過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的2013年預算修訂案。這個修訂將限制國家科學基金會投入政治科學研究,而今年政治科學獲得的基金約有1100萬美元。修訂案可能會遭到參議院否決,但對社會科學的質疑已經足夠讓人擔心。社會科學被標簽為“軟科學”,不錯,它所要處理的體制是非常復雜、可變和難以嚴格被規范的。社會科學受到質疑,因為很多時候它們的發現讓人感覺顯而易見。不過,同樣的一些看似是常識的答案在仔細研究之后,卻很可能證明是錯誤的。從經濟學到交通規劃,例子不勝枚舉。這可能是社會科學讓一些政治家們感到焦躁的原因,因為他們習慣通過直覺、愿望和對選票的關注,而不是通過證據來做決定。
臺商的苦惱
《商業周刊》 7月23日
今年2月,一家在深圳從事圣誕燈制造的臺商意外收到公文,要求它與同一工業區內的10余家公司于4月底前搬遷,騰出廠房好引進軟件產業。同樣,臺商匯聚密集度最高、曾有小臺灣之稱的蘇州昆山,也面臨著城市化發展帶來的對工廠區的新規劃。過去,這里需要廠房、技術,也大力引進,如今,城市化發展的要求,讓當地政府更歡迎興建豪宅和購物中心。原本是生產基地的昆山,開始布滿挖土機,原本座落在市中心的廠房也要被改址到更偏遠的地方。臺商進入中國大陸25年,隨著出口退稅減少、兩稅合一、勞動合同法、“十二五”規劃工資翻一番等連串政策,他們漸感在大陸的發展空間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