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擁有2000多年歷史,解放后一直落伍于河南其他城市的開封,本月初忽然引起國人普遍的興趣。事情的起因,是某媒體關于開封“舉債千億重造汴京盛景”的報道,在一片批評質疑聲中,開封市委書記祁金立通過微博發言:“盡管記者的報道不是我們的準確表述,但開封確實需要這樣做!”
政府官員信誓旦旦,而城市規劃的最大挑戰,不在于為實現它而需籌集巨額的資金,而在于它對城市居民固有生活秩序的改變,以及在一個“復古”的城市里,如何體現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
夢回汴京
查閱開封城市發展史,此次政府重建汴京的規劃,不能說是心血來潮。早在1983年,開封市政府上報給河南省的《開封市1981~2000年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就對舊城區作有以下規劃:該區面積18.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9.4萬,舊城區的人口,要有計劃、分步驟地疏散一部分,遠期控制在22萬人左右。要在不失古城風貌的前提下,對老居民區進行有計劃的改造。”
這項規劃顯然未能實現,老城區的人口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些。2009年,開封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長(現任開封市長)吉炳偉在接受河南媒體采訪時說:“開封老城區大量人口要疏散。行政機關全部要搬走,企業要逐步搬走。老城區居民至少搬出一半,里面建成宋文化主題公園。”2011年2月,文化部命名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為第三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當年8月,在開封市第十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祁金立在工作報告中又提出,“找回汴梁,重塑古都”。
每個開封人的心里,都有濃得化不開的“汴京”情結。歷史上,開封7次做過國都,除了叫東京、汴京,它還叫過北京、南京、汴梁等。但唯有北宋國都汴京是開封人心中的最愛,也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痛。北宋興,汴京盛;北宋亡,汴京衰。恢復千年前汴京之盛景,是一代又一代開封人的夢想。
中國真正的城市,就是從北宋汴京開始的。此前的城只能叫作城,不能叫作城市。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嚴格實行坊市分離的制度,坊是居住區,市是交易區,如長安城108坊,只有東西兩市,每個市只有兩個坊大的位置。
北宋景祐年間,汴京城的坊市制度徹底崩潰,東市和西市的名稱也在歷史上消失了。店肆爭先恐后地在臨街開設,甚至御街也成為熱鬧的商業區。中國的夜市,也是從北宋汴京開始出現的。汴京的國際貿易亦很繁忙,連猶太人都來到了開封。按開封市委黨校副校長、《開封城市史》一書作者程子良的算法,北宋時全國人均GDP已達現值500多美元,開封府的人均GDP當超過現值2000多美元。若去除開封府所轄16縣,單算汴京市區,人均GDP達四五千美元,那是何等的富庶!就像當代有些上海人認為“除了上海,全國都是農村”一樣,北宋人柴宗慶也曾驚呼:“曾觀大海難為水,除去梁園總是村!”那時汴京居民加駐軍超過百萬之眾,是地球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沒有之一,只有唯一!
公元1126年,金兵攻進開封,毀壞了城市,擄走了徽欽二帝,以及無數的能工巧匠、藝術人才。100年后,蒙古人打敗金兵,差點兒將開封屠城!自此以后,開封不斷遭受戰火和洪水的蹂躪。明末李自成掘開黃河(也有稱是守城官軍所為)灌城。開封城里水深數丈,浮尸如魚,到處白浪滔天,房子只露屋脊。大水過后,37萬開封人只剩下不足3萬,余皆淹死及外逃。清代黃河在開封周近決口78次,大水3次圍困開封,淤淹了開封古城墻,淤塞了賈魯河,開封從根本上失去了外部的水運漕道,貫通東西南北的官道也被沖毀,或被沙丘堵塞。水陸交通條件的破壞,使開封城市發展失去了翅膀,加速了其經濟衰落。
如今開封城下,共摞了6座城,《水滸傳》里“楊志賣刀”的州橋,埋在開封地下七八米深處。解放初期,開封城里是鹽堿地,城外是漫漫黃沙,圍攻著開封,3丈多高的城墻,露在外面的只有1米左右。
就在這兵連禍結的歷程中,開封城也曾有過短暫的復興。但近現代以來,隨著鐵路的興起,開封的交通區位優勢蕩然無存,東西兩個鐵路交匯點徐州、鄭州的突起,強行將開封逼于一隅。解放后“一五”期間,中央劃分三線建設,以沿海和京廣路以東為第一線,開封劃在一線之內,國家不安排建設項目,加之1954年省會遷鄭,帶走了三四萬人,河南建設重點放在鄭州,中央建設重點放在洛陽。開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徹底邊緣化。
“一體化”轉機
曾經的世界第一大都市,日益落伍于時代,導致開封人的心態發生變化。開封市長吉炳偉稱其為“沒落的貴族心態”。開封人自認大勢已去,無可奈何,但又放不下架子,因而懷戀舊事,冷淡新物,依然故我,盲目排外。解放至今,雖有退伍軍人、外地學生、工人不斷入籍開封,但開封居民的主體仍是本地土著。外來人口不但無法以新觀念、新思想來影響開封人,反而迅速地被老開封居民同化。開封市委黨校副校長程子良說:“開封人口構成比較單一,跟那些各地人群聚集而來的城市,觀念就不一樣。”
直到21世紀最初10年,古城開封給人的印象,仍是破敗、落后的象征。開封的市民們仍像以前那樣,在窮街陋巷里安然而活。街邊的小店,修車的、賣五金的、開超市的,晚上收了工,把一張簡易桌子擺在路邊,弄幾個菜,一瓶酒,幾個人坐下閑嘮,視飛馳而過的汽車、塵土及嗆鼻的尾氣皆為浮云。開封市長吉炳偉說:“開封人與成都人相似,生活水平不高,但幸福指數很高。兩個小菜,一杯啤酒,他就能感到‘我最幸福!開封養狗的人家多。晚上湖邊全都是遛狗的。有的人住不起房子,卻買得起狗,一條狗幾萬塊也買。”
開封的小吃,幾十年來沒有太大變化:小籠包子、黃燜魚、炒涼粉、杏仁茶等。夜市除了集中在鼓樓廣場、西司廣場外,只要是十字路口,都有攤點。一個小推車,自帶煤火及鍋碗瓢盆,用具簡陋,制作粗糙,環境臟亂,唯便宜耳。老城區侵街現象日益嚴重,寬闊的馬路被擠成了彎彎曲曲的小巷子。
1990年代初,《光明日報》以《開封為什么不開封?》為題,連續報道開封落后于改革開放,頑固守舊的特色。2005年,《紐約時報》刊文嘲笑開封,云:世界第一大都會紐約如不警醒,將會淪落風塵如開封。這些批評嘲諷刺痛了開封人的心,也引起了中央及河南省對開封發展的重視。這一年,河南提出來鄭州和開封要“一體化發展”。
轉機來了。2006年11月,100米寬的鄭開大道開通。河南省政府規劃,15年內鄭州、開封兩地完全實現融城,這一規劃進展神速。對此,開封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迎來了千年難遇的發展機會,憂的是開封淪為“鄭州的后花園”,心有不甘。一位出租車司機向記者抱怨:鄭州人抬高了開封的消費水平,拉高了開封的房價;外地游客來開封一日游,幾個景點一看,晚上吃住還是在鄭州……
對“鄭汴一體化”的前景,連續幾屆政府都非常看好。開封市委黨校副校長程子良說:“開封與鄭州同城發展,總體上是對開封有利的。這幾年開封發展速度比前些年快了,一是投資環境改善了,二是也借助于鄰近鄭州的交通優勢,特別是去年,全市財政收入40多億元,比上年有40%的增長。”
開封市長吉炳偉認為:“以前開封是被邊緣化的城市,現在提出鄭汴一體化,開封與鄭州都定為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鄭開大道開通了,鄭開城鐵也要開通,加上鄭許高鐵、鄭開物流通道等,條條大道通開封。現在是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的最好機遇。”
吉炳偉又說:“有人問,開封到底想怎么發展?是以文化旅游為主,還是以工業為主?這么問就是不對的,開封這么個老城,不可能只搞工業,不搞文化,或者單搞文化旅游,不搞工業,那一個城市怎么支撐呢?我們辦一個菊花花會幾百萬元,政府不拿錢行嗎?沒工業行嗎?洛陽辦一臺晚會1000萬,它能花幾百萬把楊瀾請去做形象大使。我們沒錢,不敢請楊瀾呀。”
“復古”妄想
河南大學家屬院,門前有一條蘋果園中路。這條路當初是開封市政府與河大聯合投資修建的。路建好后,迅速被攤販們占道經營,變成了一個集貿市場。今年9月25日,河南大學建校100周年慶典。為了迎接這一盛典,市政部門對河大周圍進行改造,蘋果園中路人行道上的地磚也要更新。6月初,施工隊扒掉了舊地磚,兩個月過去了還沒鋪新磚,因為施工方要對河大校園周邊優先整飭。于是,占道經營的人們,就在這扒去了地磚的土路上,繼續占道經營。
按照媒體人胡錫進的說法,汴京的魂招不回來了,中國各地假古城重造沒一個成功的,想用此招振興開封是妄想。但質疑歸質疑,為“復古”汴京而進行的拆遷早就開始了。
開封市城墻周圍,一些棚戶區已經被拆,有的已經變成花木扶疏的公園。開封市委黨校教師李永成說:“開封建設的力度從來沒有這么大,目前內城的水系工程搞起來了,大規模拆遷正在進行,開封城墻外面建起了幾萬套經濟適用房,大部分是為他們準備的。4年以后,內城全部騰出來,才真正談得到恢復古城。現在當務之急是‘兩改一建(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雖然市委書記祁金立在微博上,未對“舉債千億恢復汴京盛景”的說法作出直接回應,但開封市“兩改一建”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孔祥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有所說明。孔祥成說,開封的棚戶區改造具體需要多少錢,政府沒有測算過,但準備通過采取財政補貼、銀行貸款、企業支持和群眾自籌等多種渠道來解決資金問題。
然而,城市規劃的最大挑戰,不在于為實現它而需籌集巨額的資金,而在于它對城市居民固有生活秩序的改變,以及在一個“復古”的城市里,如何體現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開封,當你走進古舊的山陜甘會館與新建的開封府,會感到兩者之間強烈的對比。在山陜甘會館里,你能呼吸和觸摸到歷史,但在嶄新的“開封府”里,你看到的是標注著各種名稱的一間又一間的空房子,以及泥雕木像和一些說明文字。
如果開封市的“復古”規劃能夠實現,可以想見,開封居民的生活方式,將有一次巨大改變。開封市委黨校教師李永成說:“開封棚戶區的居民愿意搬遷,因為老房子漏雨,不遮陽,沒廁所。但只要有個像樣的院子、有老宅的,他就不太愿意。離開那種左鄰右舍,其樂融融的氛圍,從城圈子里搬到城外,有苦難言,他對鴿子籠式的樓房也不會習慣,但這是為全局而犧牲,大勢所趨。”
城市不是簡單的人工建筑物。城市的活力不來自于這些建筑物,而來自于生活其中的居民的日常活動,來自于這些活動形成的風俗習慣,來自于細化的社會各行各業的分工,以及相互之間的有機合作。
老開封城是一個以鄰里關系發展而成的城市。鄰里情感是深深地植根于當地傳統和習俗之中的,并會在居民的生活習慣、教養中表現出來。在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區,居民互相熟識、互相明了,在大街小巷經常相遇,他們的階級和職業差別不大,每個人的品格素養都為其他人所深知,并建立起基于此種關系的道德結構秩序。居民大規模搬遷,是對原有的社會聯系紐帶的一種粗暴的打斷,它將使原來的鄰里關系解體,而催生出失去歷史和情感聯系的新鄰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由于這些新鄰里之間缺乏原來的穩定性和親密性,人們會深受孤獨之苦。而且,當傳統的民風民德崩潰瓦解,將會泛濫起人們所不愿見到的混亂無序和種種惡習。
開封,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