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是花博報:王朔:一個國家是由反對者和支持者共同組成的。好比一輛車,有油門,也有剎車。如果沒有剎車只有油門,那就只有一個結果:車毀人亡。反對者就是國家的剎車。善待反對者,是為了保護你自己!
@思想聚焦:【龍永圖:澳洲報紙問中國三個問題】1、你們什么時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孩子送到中國去留學,而不是送美國歐洲;2、什么時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更多看中國電影、聽中國音樂、閱讀中國書籍;3、什么時候全球消費者選購產品時,更多選擇中國品牌。
@正和島標準:【劉蘇里:幾代之后,這個民族都變種了】2007年劉蘇里從北京飛香港,飛機上只有兩個人在讀書;幾天后從香港飛臺北,飛機上只有兩個人沒讀書。他說,中國人講“耕讀”,讀書的位置可想而知。不讀書,幾代之后,這個民族都變種了。
@霧滿攔江:北大錢理群,應邀出門講課,介紹他對于魯迅的研究。正講得激情四溢,有人站起來提問:請你舉例說明:你的魯迅課對促進學生今后就業有什么作用?錢理群聽了大吃一驚,一時語塞,手足無措……他說:大學教育已經被實用主義所裹挾,知識的實用化,精神的無操守,這是一種大學本性的喪失,大學教育的墮落。
@正和島標準:【資中筠:啟蒙首先是揭謊】我們經歷了一個蒙昧的時代,被剝奪了解真相的權利——包括歷史的和現實的,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需要啟蒙,恢復用自己頭腦按常識和邏輯來思考問題。第一步是要了解真相。啟蒙不能“定于一尊”,某些人自以為是權威,不容別人質疑,這樣又會進入新的蒙昧。
@王石:績效主義像企業膿包: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朗提出,績效主義摧毀了索尼引以為傲的激情團隊。績效主義看似公平,但缺少內涵。它只能依靠利益刺激,未結成精神共同體,最終將走向平庸。無論何企業,只要實行員工收入與業績完全掛鉤,一些扎實工作就易被忽視,破壞員工對企業的信任。
@王曉漁:整理近10年的文化評論,發現批評類文章大都可以保留,因為批評的問題不僅依然存在,而且變本加厲;贊賞類文章大都可以刪除,因為當初一廂情愿認定的“進步”,最終是“進一步,退兩步”。常常自我反思,是不是批評得太多,贊賞得太少;現在看來,批評得太少,贊賞得太多。
@梵夫俗子的微博:【法律人最單純】今天與浙大幾個法學教授吃飯,席間聽到一位行政系統的老師說:幾年前,浙大一位政治學老師旁聽了一場在浙大舉辦的法學研討會,尤其是聽了來自全國法學界的幾位著名學者的發言之后,暗自笑了,并私下對她說:法學界的人太單純了!我聽完這個故事之后,也笑了。
@蔣方舟:最近幾次出國,發現西方作家都在閑聊藝術,非西方作家都在控訴政治,文化上的自卑土鱉感很強。今早重看馬爾克斯演講錄,看到一句:“加勒比地區災難重重,但我們有一項決定性的儲備,那是一筆足以改變世界的能量。即,危險的國民記憶……我們擁有的是落后的力量。”瞬間被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