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本周,日本城市“名古屋”在中國前所未有的知名,這并非因為它的風光旖旎,工業發達,而是它的市長河村隆之說了一句很讓中國人生氣的話:“所謂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有些日本人不承認南京大屠殺,這個不算新聞。但讓中國民眾不爽的還有:當南京訪日代表團團長在聽到河村的話后,竟然沒有當場反駁,而是“圓滑地”轉移了話題。
當然,后來南京市方面還是有反應的,而且是一天三反應:駁斥、指責、斷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南京市政府的決定表示理解和支持。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在會見來訪日本外務省官員時,也表達了中方的“強烈不滿”,敦促日方以史為鑒,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侵華歷史,維護中日關系政治基礎。
日本政府對河村言論,表現的是另一種“理解”。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說,當年日軍在南京殺害非戰斗人員和進行搶奪的行為是不容否定的,但兩國地方政府之間的問題,日本政府不便介入。
不熟悉對方國家政治運作架構的中日民眾,想必都對彼此政府間的這一連串舉動難以理解。在南京代表團發表的《說明》中提到:“會面結束后,名古屋市國際交流課的官員一再解釋:實在對不起,河村市長發表這樣的言論,只代表他個人,不能代表市政府。”
看來南京市并不太相信這個說法,不然也不會跟名古屋市“斷交”。在這方面,中方的反應往往是強硬的、充滿感情的、一步到位和不容分辯的。日本民眾大概會覺得我們反應過度了,但中國民眾都知道這是正常的反應。因為政府的表態既是針對日本,也是國內的需要。日方也是如此。
在中國民眾心中,南京大屠殺已成日軍侵華的典型罪例。但30年前還不是這樣。研究抗戰史的民間人士王錦思,在他尚未出版的書稿《發現抗戰》中,敘述了南京大屠殺是怎樣從國人心中消失,又一步步走回來的。
1946年6月,南京市臨時參議會遵照蔣介石指示,成立了“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這是“南京大屠殺”提法最早的由來。
后來相關調查也中斷了,“文革”時,南京大屠殺遺址毀壞殆盡。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書的刺激下,中國學者正式提出對南京大屠殺進行研究;1983年,第一次提出修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深刻地說:“沒有日本否定歷史,還沒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南京大屠殺史料民間收藏第一人吳先斌認為,日本南京大屠殺研究者是中國的10倍。據說日本右翼掌握大量史料,聲稱要來南京辯論。我們常說的“南京大屠殺死難人數30萬以上”,精確不到萬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哭墻”上的遇難者姓名也只有10311個。而日本廣島公布原子彈受害死難者共253008人,精確到個位,名單詳細記載。
回到“河村隆之”事件上來。俗話說“堵不如疏”。名古屋與南京結為友好城市已經34年,河村也不是第一次發表此類言論了。此事經報道后,國內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研究者紛紛出來表態,認為“眾多歷史材料、證據都印證了南京大屠殺史實,任何人無法否認”。既如此,我方不妨在這場風波過后,邀請名古屋市官員、市民自費到南京來,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訪問大屠殺的幸存者及遺屬們,邀集中國的南京大屠殺研究專家與其座談、辯論,以事實和證據駁斥河村謬論,那樣,事情可能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