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誠

“完全沒想到,一個西方大國的政治家,澳大利亞原總理陸克文,能與中國大陸普通網友交流,還能和我這樣普通的網友微博私信。”4月28日晚上,浙江嘉興一個網友難掩內心的興奮和驚喜,在網上“炫耀”說。
最近一段時間,當國內網民苦于借助“翻墻”技術才能登錄國外的社交網站(如Twitter、Facebook)時,他們猛然發現,一大幫新鮮的西方面孔竟“自投羅網”出現在中文微博上。這其中,一批西方政要開設的個人微博尤為引人注目。
這股風潮在今年5月達到了小高潮,10余名美國的州長、市長等政要們“排隊”開通了新浪微博。外國政要扎堆齊開中文微博,成為互聯網上的新鮮一景。這為普通中國人開啟了一個近距離觀察西方政治人物的窗口,同時,也給西方政要們提供了觀察更復雜、更真實中國的另一平臺。
在這種新鮮的“對視”和“互動”中,可以看到中西方政治文化上的反差與沖突,也為中國民眾對國內政治人物的冀望提供了參照。那些在外國政要微博上的留言,無論是稱贊、批評,還是調侃、建議,甚至“投訴”、“上訪”,都像一面面鏡子,映照出普通中國人的內外“政治觀”。
陸克文旋風
陸克文微博開通后,迎接他的不僅僅是對這位“中國通”的歡迎,還有一連串的中國式詰問。譬如,對其真實身份的懷疑(在被新浪加V認證之前),對其微博是否有人“代筆”的揣測,以及對其開通中文微博動機的質疑,是不是臨近選舉、討好華裔選民的“公關”手段;更有一些網民責問,為何在擔任澳總理和外長期間,“對北京不夠寬容”。
不過,陸克文還是在短時間內施展了他的個人魅力,主動轉移了焦點。隨著他發微博數量的增多,對其質疑和指責的聲音也逐漸減少,中國網民感受到了一個“不一樣風格”的西方領導人。
在微博上,他自稱“老陸”,平易得像鄰家大叔。他從不談論宏大話題,似乎也不關心國家和世界的前途命運;他不傳播個人政治理念,也沒宣導澳洲外交政策,更不會指點中國政治或社會問題。相反,他更愿意分享輕松的個人生活,透明地向外界介紹他和其他家庭成員—他“大秀”兒子與兒媳的婚禮照,張貼一家幾口四世同堂的“幸福照”,陪兒子從字典中查“真牛”(中國人的口頭禪)的意思,還謙虛地“請大家多多指教”……
從微博上能感受得到,人們喜歡他,甚至有點崇拜。雖然很少看到他與網民互動的情況(《南風窗》記者調查發現,互動實際上是存在的),但很多粉絲近乎狂熱地追隨著他,他們大聲地喊著“老陸”、“老陸”,就像陸克文是認識多年的好友一樣。他們與他開各種玩笑,用中國網民特有的詞匯(如“屌絲”、“城管”、“地溝油”)來“考驗”他的中文。他們甚至提醒他,在新浪微博上發言一定要注意,“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不夸張地說,過去的一個多月,中國互聯網上刮起了一股“陸克文旋風”。
但是,正如被反復驗證的經驗所呈現的那樣,底層民眾作為追隨者與他們的“偶像”、政治領袖之間,最初是“蜜月期”,接下來就是“考驗期”。
陸克文的危機就在他開通微博一周后驟起。兩名在澳中國留學生遭到了多名白人的辱罵和毆打。陸克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他們視野的。無數的在澳華人開始在微博上@陸克文議員。
很快,陸克文在微博上作出回應:他已跟有關州政府的警察局長、澳洲的移民部長和外交部副部長,以及中國駐澳大使及澳洲駐華大使進行了聯系。6個行兇者被悉尼警察抓獲。他說,遭搶劫的不僅是中國人,“不針對中國公民”。他強調,保證留學生的安全是他們最根本的任務。
此后幾天,陸克文微博的中心議題,已從此前輕松的個人生活轉向了華人留學生遇襲善后處理上。他表示雖然自己現在只擔任國會議員,并不擁有行政權力,但他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斡旋各方。他呼吁在澳留學生把其他遭遇也發給他,并希望能抽空與留學生代表見一面。
幾周后,他果然會見了來自澳洲5所大學的數十名中國留學生代表。會后,陸克文在微博上寫道,他打算就留學生反映的安全、交通費、簽證等問題跟有關政府部門聯絡。危機順利化解。陸克文贏得了更多粉絲的追捧。
西方式選舉
就在陸克文緊張應對“中國留澳學生遇襲”時,在英國,來自3個不同政黨的候選人正圍著倫敦市長的寶座展開激烈角逐。為了拉攏華人等少數族裔的支持,他們均開通了中文微博。
首先登場的,是倫敦現任市長,一頭金發、名校出身、常常言論出位的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4年前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那個走在隊伍最前列、穿著松松垮垮的西服、隨意地把手插進口袋—徹底顛覆英國紳士形象,也讓很多敏感而自尊的國人憤怒的人,就是他。
距投票日還有3周時,鮑里斯就把自己的“9條施政綱領”發到了微博上。此后,他的微博管理團隊開始不斷“刷屏”、拉票、拜票、催票,號召在倫敦的華人選民盡快登記,甚至還出臺了獎勵措施:只要寫出支持鮑里斯的理由并通過微博說出來,將可獲得他親筆簽名的T恤。
鮑里斯的有力競爭者,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曾帶領倫敦申奧成功的前市長,也感受到了正在逼近的壓力。后來,67歲的肯赤膊上陣,在微博上“單挑”現任市長,稱過去4年鮑里斯治下的倫敦,罷工數量是他執政8年的兩倍之多!
為了討好華人選民,肯·利文斯通還抓住政敵曾說過“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是零”這句話,稱“這完全忽視了中國的作用”。他承諾,如果他當選倫敦市長,將委任華人官員,并重開之前由他設立的北京、上海辦公室(被鮑里斯關閉),大幅簡化中國游客從歐洲大陸到英國旅游的簽證流程。
幾乎與之同時,他的競爭對手則在微博上掛出了一部精心制作的視頻。視頻內容均剪裁自肯·利文斯通公開場所的演說。但詭異的是,肯對同一事件的意見卻并不一致。長2分多鐘的視頻,最后是一句觸目驚心的結論:肯·利文斯通根本不值得信任!
這種“隔空罵戰”,互相指責、爆料的“競選大戲”盡管十分精彩,但由于微博多是用英語寫的,中國大陸網民與之的互動并不積極。有人還很納悶:“怎么倫敦市長競選竟跑到中國拉票來了?”最終,鮑里斯·約翰遜以微弱優勢連任。
在倫敦,10萬華裔選民在540多萬合格選民中占比并不算高。但在當前少數族裔及新移民投票率普遍不高、老選民的投票傾向日趨穩定的大背景下,爭奪少數族裔選民的支持就成為各政黨競選人勝負的關鍵。因此,政要們才會出現“爭奪”華人選民并紛紛示好的動作。
不僅在英國,美國的政要們也開始把競選的“戰場”搬到了中文微博上。去年年底,美國舊金山市長選舉時,華裔候選人李孟賢也來微博拉票,后成功當選。今年,另一位華裔政要、康涅狄格州眾議員湯偉麟(William Tong》)也在為聯邦參議員的席位到處奔走:除了不停地拉票、拜票、出席各種募款和演講活動外,他還不忘在微博上兜售自己的“美國夢”。
“當年我父親踏上康涅狄格州土地的時候,身上只有57美分。但是通過我父母和我的努力,我從父母的中餐館走進了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走進了州議會……我希望大家從我身上看到‘美國夢還是可能的,一個廚師的兒子正在競選聯邦參議員。”湯偉麟說,林書豪確實不錯,但美國主流社會還是對華人的成功感到驚奇。“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我們需要在聯邦參議院有華人的聲音,請大家支持我。”
可以預見,今后,會有更多的新生代華人在西方社會的政治舞臺崛起,而華人們倚重的中文網絡社交平臺,將會成為這批政治家們傳播政見、爭取選票的“麥克風”。
“Hi,China!”
自從這些外國政要開通中文微博以來,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譬如,他們會關注哪些話題?微博內容會做“自我審查”嗎?他們的言論邊界和話題尺度會放寬到什么程度?他們更愿意展現其個性化、生活化的一面,還是其職業化、政治化的一面?他們會成為誰的粉絲,又是哪些人在關注他們?甚至他們使用的語言、表達的語氣,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開通中文微博的這些外國政要,大多都與中國有著各種各樣的淵源或聯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微博用戶“外交小靈通_智囊團”對《南風窗》記者說,就其觀察,這些外國政要中,有學中文的、有世代與中國保持往來的、有的人有中國親戚或與中國有經貿往來,而他們的微博話題多偏重于文化、私人、經貿等,避免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
《南風窗》記者統計發現,外國政要中,絕大多數是用英文與中國網民交流。但也不乏一些“老外”擅長溝通之道,他們用鮮明的個性風格贏得了粉絲的追捧。譬如,美國著名政治家族布什家族的成員、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弟弟尼爾·布什現在已擁有12萬多粉絲。如此高的“人氣”,與他微博的個性化息息相關—輕松的話題,幽默搞笑的圖片,注重與粉絲的互動,以及中英雙語發布。
“希望通過織圍脖來幫助你們了解我的家庭,來促進中美兩國之間的了解。”尼爾·布什說,他同時也希望“所有美國人都能看到中國發展至今所經歷的漫長旅程,從而對中國如何成長為一支全球性力量有更好的理解”。
另一個具有超高人氣的外國政要當數“中國通”陸克文。他堅持用中文發布微博,且注重與網民互動。書法愛好者、浙江海寧司法局局長金中一就是陸克文關注的4人之一。據金中一向《南風窗》記者介紹,是陸克文主動發私信與他交流中國書法藝術的。“陸克文說,他也非常喜歡中國書法,辦公室里就掛著一幅書法作品,是漢字寫的‘旗開得勝。”
“我覺得他討論哪些話題、關注哪些人,肯定有過仔細的考慮。”金中一分析說,陸克文在關注哪些人時可能會有“差異化”的考慮,也就是,他關注的對象可能是來自不同領域、具有不同身份的人,這樣能用廣泛的視角更全面地了解中國。
陸克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也是從微博上,他感受到了中國人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我在中國居住時,人們一般非常客氣,如果有不同觀點,大家都會‘繞著圈子表達。但現在,溝通氣氛非常直接且健康。”
在金中一眼中,陸克文“平易近人”、“沒有任何架子”。他認為,這是西方政治家善于與普通民眾溝通且技巧高明的表現。他說,在中國,由于干部任用體系的原因,官員們更傾向于“對上負責”;而西方的政治人物多是靠選舉產生的,他們更善于與普通民眾打交道,傾聽民眾訴求,并在長期的浸淫中習得了高明的交流技巧。
對于近期西方政要紛紛搶灘中文微博的現象,金中一對《南風窗》分析稱,這是在中國近年來迅速崛起及影響力增強的大背景下出現的新現象。對于有抱負的外國政要來說,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是他們需要迅速補上的一課。因為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對“財富蛋糕”和“話語權”的爭奪。擁有近3億用戶的中文微博就是華人發聲和輿論的重要平臺,“你不去占領,就會有其他人來占領;你先去占領了,你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就會占優勢”。這對中國官員也應有所啟發。
陸克文說,希望有更多的老外能開通微博,聽中國網民的話語。話音剛落,“撲通!撲通!”5月10日,又有兩位美國政要同時“下水”了。一位是奧馬哈市長,另一位是內布拉斯加州州長戴夫·海涅曼(Dave Heineman)。
“Hi,China!”戴夫·海涅曼發出了他的第一條微博。簡短的話語,透露出西方對中國的好奇,以及留給人們的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