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領導人須重視科技改革
《自然》 11月8日
中國的新領導人怎樣才能解決目前在科研上遇到的困難?有3個因素將決定所有機構的命運:人、資源和管理。
從人的角度來說,中國科技人才不斷增加,但仍然缺少真正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和原創思想家。未來10年須聘請更多外國科學家到中國來,以增強培訓原創人才的能力。為留住這些國外人才,應對他們在中國的頭5年特別給予科研支持。
從資源來說,中國在科研上的投資翻了不止10倍,從2001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1350億美元;對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的投入則提高了超過6倍。不過,對公共研究機構和大學的投入比例從38%下跌到24%,意味著更多的投資進入私人機構和非政府機構。中國的新領導人應增加對前者的投入,特別是重要的研究性大學。
要確保科研的健康發展,最大的挑戰在于管理方面。管理上的提升,將提升學術文化、科研倫理、資源共享,以及溝通和合作水平。中國須按照國際標準來聘請優秀的科研人才,而人才和項目上的評審則應鼓勵科學上的創新和允許失敗。對研究項目的教條化的預算規定須得到修改,同時也須給予主要研究人員以更大自由度。哪怕仍然維持現有的科研投入水平,若能實現這些改革,將有可能提高對經費的使用效率,從而提升科研水平。
資本主義:蕭條的幸存者之一
《外交政策》 11月號
在經濟衰退中,無論關于資本主義的批評有多尖銳,它們仍然有一個界限。批評的目的,總都是在通過媒體監督、議會質詢、更嚴苛的法律、誠信的司法調查來反對資本主義的過度發展,維護對經濟的民主控制。有一樣是迄今為止尚未質疑的,那就是依法建立的資本主義國家,而這是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哪怕是占領華爾街的支持者,還是世界社會論壇,哪怕是他們中最激進的對資本主義的批評,都沒有觸及這個基礎。目前看來,經濟危機最主要的政治影響,并非極左主義的興起,而是種族民粹主義,以及在極端貧困的第三世界國家引起更多的戰爭、更嚴重的貧窮問題,和更明顯的貧富分化。
現在,該擁抱下共和黨人了
《經濟學人》 11月10日
讓奧巴馬這兩天咀嚼下勝利的滋味吧,他贏了這原本不被看好的一仗。自富蘭克林·羅斯福以來,沒有一位總統在如此高的失業率中連任。整個國家流露出悲觀主義的情緒,并存在兩極分化,這種分化與其說以經濟為基礎,還不如說以種族為基礎。奧巴馬最為人所知的成就是醫療改革,卻被證明相當不受歡迎。共和黨人花了8億美元試圖把他踢走,但在11月6日,奧巴馬成功連任,并作了一個幾年來最好的演講。事實上,奧巴馬的“勝利”比這場選舉要小,因為前頭有許許多多艱苦的工作等著他完成。不過,他的“勝利”也可能會比這場選舉要大,因為這位經常做的沒有說的漂亮的總統,將向共和黨人伸出手,或可為美國人贏得一個更好的未來。
再生醫療的產業化面對法律阻力
《東洋經濟周刊》 11月17日
2012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的獲獎者山中伸彌教授,希望把自己關于再生醫療的研究成果盡快用于治療各種疑難疾病。不過,目前要將干細胞用于再生醫療領域,還須沖破重重阻力。再生醫療是將自己的干細胞,經過特殊加工培養后,用于治療自身疾病的技術。這是一種非常專業化的治療方法,不屬于現有醫療法的規定范疇。目前日本的法律對某種醫療技術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有著極為明確的限制。但用自身的干細胞來治療自己的疾病,這方面法律沒有做出界定;將干細胞用于醫療之前,需要制定新的法律。目前由于法律上的不完備,山中教授還不能直接將干細胞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于醫療。
臺灣人的“四不”
《天下》 11月14日
不直接說不、不捍衛自己想法、企圖心不足、不關心國際事務,在外人眼中,這四種特質,阻礙臺灣人發揮更大優勢。近幾年來,外企陸續將一些支持亞太區市場的專業工作,以及全球性的產品開發集中在臺灣。在職場同事眼中,臺灣人注重團隊合作,而非凸顯個人主義,對于一致的目標,總是發揮高昂的團隊精神,這或許是殖民歷史衍生出的特有文化適應力。臺灣人很容易包容并吸收外來文化,對新事物接納程度高。這種適應力體現在職場上,則是靈活的工作彈性與對外合作的高度接納性。對外人來說,臺灣人身段柔軟,做事富彈性;但另一方面,他們圓融含蓄、不直接說不的文化,往往造成決策過度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