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2012年夏天,河南省公務員局抽調人員,分赴全省多個市、縣、鄉鎮,就基層公務員隊伍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基層公務員年齡結構有老化趨勢,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并存在“庸、懶、散”,以及缺編、超編與混崗并存等現象。
公務員的缺編與超編
1993年以來,隨著《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的頒布實施,中國的干部體制和干部隊伍逐步進入“公務員時代”。公務員考錄的根本在于把好了黨政機構進入的“關口”,但也引發了不少新問題。由于公務員權力過于集中,在目前社會環境下,考公務員成了熱門。
河南省的公務員招錄起初在省市兩級進行,2005年后擴到縣級。這一年,河南省對縣鄉兩級黨政機構進行改革,把鄉鎮編制和進人權上收到省一級,幾年內對鄉鎮只減不增,做了一次對黨政機構消腫的大手術,但也造成鄉鎮干部隊伍青黃不接。同時,全省統一招錄、分配的公務員,不能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卻增加了縣級財政負擔,也招致了一些縣區的黨政機構軟性抵抗,即便缺編也不愿進人。但因為事業單位進人權依然在縣里,這些單位進入門檻低,各種人員洶涌而入,事業單位空前膨脹。
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河南縣以下機關共有行政編制184736個,實有公務員96056人。縣區機關行政編制普遍較少,每個單位基本上只有6~7個編制,幾乎全部被領導成員或“一刀切”退下來的非領導職務人員占用。由于編制限制,縣區很多機關不能招錄新人,為了正常開展工作,大量借調使用事業編制人員,造成機關混崗現象普遍。
有人把借調到公務員隊伍里的事業編制人員稱作“雇傭軍”。一些帶有服務性質的政府機構如農林、民政、交通管理、行政服務中心等單位,大量招納“雇傭軍”,尤其是各個市、縣的開發區管委會,因多是新建政府行政部門,編制限定嚴格,但又需要大批人來干活,只能大批招錄合同制人員。
事業編制人員“轉正”到公務員隊伍的途徑,有很多是不符合法規和程序的,所以他們成為了從非公務員到公務員的灰色過渡地帶。該群體里最需要約束的是具有行政執法權的部門,從行政法的角度來講,他們是否算行政主體?其行為是否能代表本行政單位?他們對行政相對人的違法傷害算不算職務行為?他們收受別人錢物算不算涉嫌犯受賄罪(受賄罪主要是針對公務人員,另有“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等等,都值得關注。
近兩年來,個別行政機關欺壓良善,為非作歹的行為大量被媒體曝光后,相關單位總會出面辯稱“那都是臨時工干的”,其實這也不全是謊言。在地方行政機關里,確實有大量的“臨時工”。
頭重腳輕的職務結構
河南省某廳下屬某局,為財政全供事業單位,全省1100個編制,人員很多是領導的關系戶。該局在省內大部分地級市設局。去年全省增設了4個局,其中豫北某局編制11個人,除3名領導是搞業務出身,其他均是招的大學畢業生,但其所學專業都與工作不沾邊,是內部人的關系戶,以及退伍軍人等。
由于是財政全供單位,該系統經費有限,各級工作沒有考核、獎懲,干好干壞一個樣,但各地工資差異較大,如鄭州市局辦公室一位司機的月薪,要比豫北某市局局長(副縣級)還多千把塊。
河南三門峽市對臺辦(正縣級單位)正式編制4個,分別是主任、副主任、科長、司機。該市市委、市政府大院是老樓,在某些機關單位,三四名副縣級擠一個辦公室是普遍現象。來了客人,還得在走廊上說話。
三門峽學者尚柏仁說:“基層公務員的進路和出路,都不太通暢。公務員‘逢進必考,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但是,機關編制里的職位都滿著呢,鄉鎮公務員定編職位20來個,領導干部就占十三四個還不止,進人很不容易。基層干部的出路也不通暢,因為干部能上不能下,你要想離開公務員隊伍,一是自然死亡,二是離退休,三是犯重大錯誤被除名,四是個別人去干大事業了,辭掉公務員職務,這樣才能出去。”
11月中旬,《南風窗》記者得到一本豫北某縣領導干部的《內部電話號碼簿》。該縣每個鄉鎮黨委、政府公務員正常編制在20到27人。記者從電話簿上看到,目前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普遍在13~15人,其中有兼職,如副鄉長兼任武裝部長、紀委書記兼任武裝部長、黨委委員兼任人大副主席等。鄉鎮公務員的組成,由上面下派的多,本鄉本土提拔的不多,這一點很影響鄉鎮干部工作積極性。
本刊記者了解到,豫西某市交通局目前正式編制34人,其中副縣級以上領導占了13個,剩下的都是科長,具體辦事人員皆為從下面二級機構借調。
三門峽一位基層公務員甚至說:“基層公務員想獲得提拔,關鍵還是要遇到好領導:人品好、水平高,不然的話,你不送東西,沒人提拔你。”尚柏仁認為,干部不把希望寄托到體制上,而寄托到有個好領導上,說明一是他對體制不滿,二是確實沒辦法。一把手的好惡決定了干部的政治生命。推薦干部是一把手說了算,所有人圍著一把手轉。為啥有的腐敗大案一弄就是一窩?與此也有關。
政策“一刀切”與男女比例失衡
這些年,國內黨政機構不斷經歷“膨脹—精簡—再膨脹”的怪圈,根子就在于“進口”不嚴,請神容易送神難,一旦機構精簡,就容易引發不穩定、上訪甚至群體事件。由于干部的仕途已經制度化和例行化,一個干部現在的職位和年齡大致決定了他仕途的發展前景。招錄進公務員隊伍的新人,一般從科員晉升為副科約8年,副科到正科約3年,正科到副處約7年,副處到正處約7年。
但由于每個單位的領導職數有限,為了解決干部晉升問題,不得不大量配備虛職,導致人才資源浪費。上文提到的豫西某市交通局,近年將一批副局長提為正縣級調研員,騰出副局長的位置安排給另外的干部。該局目前共有6名副局長,7名正縣級和副縣級調研員。調研員的級別提了一級,一個月多拿三四百元,算是對他們讓位的“補償”。但組織上不給其分配具體工作,只讓他們協助在職的領導干部工作,使得大批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干部無事可干,他們要么整天發牢騷,要么自己經商,要么利用多年當官的資源給別人打工,而剛升上來的領導干部還得摸爬滾打,重新學習。這樣做一是浪費人才,二是對國家沒好處。
尚柏仁說:“每次機構改革,不但減不下人,還把以前不合理的東西給合理化了。因為機構改革主要是按領導的想法安排人。領導把一批人提了,讓一批人退了,不在編制的給他弄上編制;職務低的給他提高,讓他退出一線,騰出位子。五六年后,又進一批人,再‘合理化……機構越改越臃腫。”
基層公務員隊伍中,男女干部比例失衡問題始終存在。2006年11月,河南省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培養選拔女干部、發展女黨員工作的意見》,規定:縣(市、區)常委、政府領導班子,要至少各配備一名女干部。對沒有按要求配備女干部和人事安排方案,上級黨委原則上不予審批。在建立地廳級、縣處級后備干部隊伍時,保證女干部比例分別不少于15%和20%。縣人大、政協班子也應按有關要求配備女干部。
基層女干部為什么難以脫穎而出?一是重男輕女思想在基層,特別是在農村還沒消除。農民愿意供兒子讀書、考大學,但女兒終究要嫁人,不愿出錢讓她學太多東西。二是女性家務瑣事多,參加社會活動的意識和主動性不強。這實際上也是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男主外、女主內”等觀念的影響。三是目前官場占主流的是男性行為方式,比如交際、喝酒、跑關系等。
豫南某縣一位副縣長說:“女干部在選拔任用方面,在競爭方面遠遠不是男同志的對手,比如‘拉票啊,喝酒啊,平時交往啊,這些方面女同志根本不行。”在基層工作的女干部明顯具有男性化氣質。有些女干部為了獲得提拔機會,為搞關系而不得不硬著頭皮喝酒。男的為當官要找關系,女的也得找關系,等她提上去了,別人又說她是靠的姿色,流言蜚語令女干部不堪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