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燕飛
《南風窗》:10年來,您對故宮的看法有變化嗎?
鄭欣淼:我剛到故宮時,什么都敢說,認為對故宮了解差不多了。現在則是學得越多越感覺到故宮的博大以及自己的淺薄。故宮博物院不比國際上的“四大館”差。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創造。歷史上故宮文物南遷,把這批寶物保住了,文物南遷更表明了這個民族絕對不會被征服的信念。故宮的藏品在歷史上和一個政權的連續性正統性有關,不僅僅是值錢的問題,中華5000年的文化和精神在這里都能找到。
《南風窗》:我們知道,一直到現在,對于故宮大修都還有批評意見,有人說故宮修得太快了,您怎么看?
鄭欣淼:這不是問題的實質。故宮該不該修?這是對中國文物修復實踐的尊重問題。國際組織一些普遍的規則我們遵守,能不動盡量就不動。我們現在不是要搞政績,搞煥然一新,這不是行政命令。中國土木建筑的工藝是獨特的,有我們特有的保護方法。我們的文物修復其實是豐富了國際文物修復的內容。
朝鮮、日本和中國的建筑都是一樣,你到奈良,他們做得還過,他們都拆下來,我們還不敢拆。有爭議是正常的,這些爭議對我們敲了警鐘,在以后的維修中一定要慎重,這不僅是故宮的事,更是大家的事,我們可以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盡管有的人談的不準確,但對我們的啟發是,在維修的各個環節都不敢馬虎大意。
《南風窗》:前些天,故宮博物院老專家為假的金縷玉衣鑒定出天價的新聞廣受關注,故宮的文物專家作為一個權威所在,您如何看待他們的影響力以及所帶來的利益效應?
鄭欣淼:故宮博物院的專家是在整理、保護、研究180多萬件文物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在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里,故宮的專家占1/5強。我一直要求我們的專家學者要善用自己的學識,愛惜自己的羽毛。我們堅決杜絕故宮的專家未經授權就以故宮博物院的名義從事個人活動,要求我們的專家、學者不參與涉及文物的商業活動,在任何社會活動中,不得損害故宮博物院的形象和利益,若產生不良后果由當事人負責。這也是故宮博物院堅持了幾十年的老傳統。
《南風窗》:您在多個場合都十分強調故宮保護的完整性和整體性,您所說的完整的故宮都包括什么呢?
鄭欣淼:現在說到故宮,一般指紅墻以內72萬平方米的皇宮,其實完整的故宮文化遺產,還包括與其有關的一些重要的明清皇家建筑,它們是故宮不可分割的部分。很多人都奇怪,為什么“故宮博物院”的牌子掛在北門即神武門,而不是傳統習慣上的南門即午門。其實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南邊外朝三大殿已由民國政府開辟為古物陳列所,故宮博物院只有北邊內廷這一部分。
1930年10月,故宮理事會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完整故宮保管計劃”,要求將天安門以北各宮殿直至景山由故宮博物院進行管理,當即得到批準。但由于時局動蕩,直至1949年3月接收了古物陳列所以后,故宮才作為一個文化整體和一個完整的建筑群由故宮博物院管理。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安排其他功能,由故宮管理的一些古建筑進駐別的機構,按照文化遺產完整性保護的要求,故宮存在諸多不完整問題。
《南風窗》:我們注意到,到今年4月,大高玄殿、端門地區已由故宮博物院管理,這應是故宮完整保護的一件大喜事。
鄭欣淼:確實是一件大喜事。因為這兩處古建筑與故宮關系密切。收回這些與故宮有關的古建筑,不是為了擴大故宮的地盤,而是有利于對故宮的完整保護。故宮是一個歷史文化整體,完整保護才有利于在現代社會中凸顯其見證歷史和展示歷史的價值,這也是民主革命時期先行者的意愿。
《南風窗》:按照這一觀點,故宮的完整保護不僅包括古建筑,也應包括故宮的文物藏品吧?
鄭欣淼:故宮古建筑與故宮文物不可分割。但由于歷史原因,故宮不少文物被外借或因其他原因而仍未能收回。突出的有兩項:一是當年故宮文物南遷,至今仍有約10萬件文物在南京。二是1973年,原河南省革委會為充實在“文革”中遭破壞的洛陽白馬寺供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參觀,報經國務院批準后,將故宮大佛堂內的全部佛教文物2900件遷運洛陽,這次在特殊歷史時期下發生的特殊事件,使歷史文物價值極高、歷經明清兩代而保存完整的故宮大佛堂被拆空。
對于大佛堂這批文物,文物界一直呼吁歸還故宮,中央領導也有過批示,但到現在此事還未解決。收回這些與故宮關系極為密切的文物,更有助于研究及發掘文物的價值,有利于作為世界遺產的故宮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