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逆
1977年,兩位當時年青的學者修普(Laurence H. Shoup)及敏特(William Minter)合寫了一本重要的著作《帝國腦力托拉斯》,這是了解大英帝國過渡到大美帝國的重要著作。
書中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凡爾賽會議期間,大英帝國的核心帝國經營精英郎尼預見到大英帝國末日無多,大英帝國所打造的帝國秩序已需轉移到同文同種的美國身上,于是在1918年即決定要在美國成立政商軍事學精英分子所組成的“外交關系委員會”,延續以往的國際秩序的營造。這個委員會具有傘狀的周邊結構,它可以透過有效的動員,替每個階段的外交戰略服務。舉例而言,它今天要重入亞洲,意圖爭取越南這個越戰時的死敵,即政軍商大動員釋出利益給越南,越南人當然立刻忘掉了越戰。當它要拉攏緬甸,所有官民部門立刻態度全變,于是緬甸立刻被它拉走。美國這種視需要而調整外交策略,定義國際秩序的能力舉世皆無,只有美國獨有。人們之所以稱美國是最后的帝國,乃是它擁有定義世界、制造國際秩序的籌碼與能力。
美國為了維護它的帝國利益,而有了可以任意操弄國際秩序的帝國經營術,它可以在世界每個區域見縫插針,可以制造摩擦甚或沖突,它違背了世界和平的原則,也破壞了區域的自主與和平發展,最后一定是各區域國家共同受害,因此這種帝國秩序實不可取,長久下來,各區域也一定會察覺到這種帝國秩序的可怕。
當今國際體系里,中南美洲追求區域自主所付出的努力最多,成效也最大,2011年12月3日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州33國舉行高峰會,決定成立自主組織CELAC,它把美加排除在外,就是劃時代的突破。今后美國要在這個區域見縫插針、挑撥分化的空間已大為壓縮。但我們也得承認,這個區域的國家和衷共濟,彼此合作,互相幫助,先有了共同感情,再進一步到發展出共同意識,最后始可能落實成自主組織,形成共同感情乃是第一步。這種區域的共同感情在中東、非洲、中亞、亞洲都完全闕如,這些區域自己紛爭不已,就給了大國見縫插針分化重整的機會。
談到這里,我就從亞洲一些地區的動亂頻仍,聯想到亞洲最大的中國如何更好盡到它的大國責任。歷史上中國從秦朝開始,就是亞洲最大國,但中國一直是本位主義的王朝,無論漢代的羈縻策略,到清朝的以商制夷,以夷制夷,中國對亞洲意識的形成,可以說都沒有扮演過任何角色。今天中國經濟有了表現,以為靠著經濟力就可以整合亞洲,這其實是一種誤見。經濟是相互利益的一種,它對共同感情的形成有幫助但幫助不大,共同感情的形成需要區域大國帶頭示范,在這個區域創造和平忍讓的條件,需要大國努力于區域的共同事務,大國經常還必須舍棄一些自己的利益。當區域成員覺得這個大家庭是值得信賴的,這個區域大家庭的共同感情、共同意識就會形成。到了那時,區域的自主性就會出現。
古代的中國,它的世界觀也是古代的格局。到了晚清,中國國力日衰,為了自保而以夷制夷,只希望利用外國的矛盾找一點喘息的空間,這種空間當然很小,乃至到了近年,中國有了崛起的機會,只是拼命找機會凸顯自己,還考慮不全一個亞洲大國的亞洲責任問題。這也意味著,由于歷史的限制,中國還沒有在亞洲摸索出更好角色的機會。現在由于亞洲形勢改變,顯然已到了中國自我反省的時候。中國為亞洲第一大國,不能只管自己的經濟發展,必須在亞洲共同的課題如氣象、天候、環境、防災與救災、文化科學等方面做出開創與貢獻。中國作為亞洲第一大國,不可能像美國的帝國一樣去搞國際關系,但中國應有自己的現代大國區域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