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五一期間,我在馬爾代夫某個度假村,藍天碧海,景色宜人。晚餐是自助,有大蝦和螃蟹,我在自助餐臺前端著個盤子盛菜,有一位兄弟,用胳膊肘一捅我,問道:“芥末在哪兒呢?”我不知道芥末在哪兒,卻看出來這樣一個趨勢——國外的度假村和酒店在偷偷施行一個新的種族隔離政策,在吃飯時,把中國游客和外國游客分開。我在這里說的“種族隔離”是指美國的那套做法,隔離且平等。
我有一位朋友,在酒店業工作,他說,這種隔離政策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有,而且是國內酒店率先施行的。他那時候在北京一五星級酒店工作,國內游客一般住在5層及以下樓層,外國游客住在6層及以上,國內游客不愛護房間設施,用床單擦鞋什么的,房間要3年一翻新,而6層以上的房間,是5年一翻新。以前,外國酒店把中國游客當做神秘的一群,不愛亂逛,待在房間里打撲克。后來,中國游客財大氣粗,出門在外,經常震懾他人,把LV、香奈兒專賣店包圍,封鎖大門,進去掃蕩,拎著購物袋走在大街上,實在揚眉吐氣,揚我國威,卻偏偏吃飯、入住時多被隔離,對此,我感到非常困惑。
我把我的困惑說給一些朋友聽,有人很有優越感——我出去從來不跟團,跟團才會被歧視,我都是自由行的;還有人比較有危機感——我要趕緊學日語,以后遇見這種情況我就說日語,假裝自己是日本人。總之,大家認為,人家施行隔離政策沒什么不對,是我們自己吃得太多,吃自助餐還偷拿水果帶走,是我們說話太吵,沒有遵循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訓。因為某些人素質太低,所以我們這些高素質的游客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說實話,關于歧視這個話題。多少有些敏感,有國外媒體稱,中國人歧視非洲人。他們哪里知道,我們最擅長的還是自我歧視,一撥人瞧不上另一撥人。
早年間,我有一次出門,進了意大利一酒店,帶隊大哥說:“前臺本來放了一筐蘋果,那個服務員見咱們進來了,就把蘋果收起來了,真孫子。”帶隊大哥越琢磨越氣憤,他跟那個服務員說:“我能吃一個蘋果嗎?”服務員把蘋果筐端了上來,帶隊大哥拿了一個,問他:“你剛才為什么把蘋果筐藏起來呢?”服務員不承認,只說他在整理。帶隊大哥示意我們,都來拿個蘋果吃,我非常拘謹,搖搖手說我不吃,隊里其他人也多搖頭說不吃,帶隊大哥對我們的懦弱很氣憤。
這件事情過去十多年了,我總禁不住想,我當時到底該不該吃一個蘋果呢?服務員料定我們會占便宜,所以要把蘋果藏起來,我們要顯示自己泱泱大國的氣派,根本就瞧不上他那蘋果,所以不吃!可這家伙明顯是歧視我們,不讓我們吃蘋果,那么為了人類的自由和平等,我應該吃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