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基
打開網絡,先后看到了兩條新聞。
一條是說德國大閘蟹的。早年間,中國大閘蟹“移民”到了德國,由于繁殖較快,導致近年來德國大閘蟹泛濫,毀壞漁網,傷害魚類,破壞堤壩……羅列了一大堆罪狀。的確,大閘蟹破壞了當地的生態,造成了高達8000萬歐元的經濟損失。于是乎,大閘蟹在德國聲名狼藉,令德國人恨之入骨,忍無可忍。即使這樣,德國人還是采取了“寬大政策”和克制、忍耐的態度,并未采取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欲除之而后快的極端措施。當一些德國游客看到幾只大閘蟹借著夕陽的余暉,悄悄向柏林的德國聯邦大廈挺進的時候,他們沒有擅自除掉它們,而是選擇了報警,讓動物保護組織“抓獲”它們。
另一條是世界名校——美國哈佛大學的一樁丑聞。學期末,學校布置了一門課程的開卷考試,讓學生回家去做,開學后交卷。
開學后,老師批改卷子時,發現250份答卷中竟有近一半出現雷同現象,學校認為這是部分學生互相交流、沒有獨立思考的結果,屬于嚴重的作弊行為。按說家丑不可外揚,但是哈佛卻選擇了將家丑公布于眾,并一個個約見涉嫌作弊的學生,進行認真調查。最后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處理,最重的要勸其休學一年。在我們看來,這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哈佛的選擇卻是“零容忍”。
這是兩則并不相干的新聞,但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忍”字,看到了什么該忍,什么不能忍。德國人對他們深惡痛絕的大閘蟹的忍,讓我們看到了循章辦事的態度;哈佛大學對作弊事件的零容忍,讓我們看到了對待科學和誠信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