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仕偉 鄭衛東 吳宏杰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檢驗部,湖北十堰 442000
嗜酸性粒細胞是體內抗寄生蟲感染以及參與過敏性疾?。ㄈ缰夤芟┑闹饕毎?。在支氣管哮喘的發生過程中,上皮細胞或者其他炎癥細胞釋放的炎癥相關分子能誘導嗜酸性粒細胞趨化至感染部位,隨后進一步釋放炎癥介質如花生四烯酸代謝物(如血小板活化因子,半胱胺酰白三烯)、氧自由基、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細胞毒性顆粒蛋白等物質[1]。后者包括主要堿性蛋白,嗜酸性粒細胞過氧化物酶以及嗜酸細胞陽離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和嗜酸粒細胞衍生神經毒素等[2]。有研究顯示,嗜酸性粒細胞以及其產物ECP是哮喘急性發作期的重要特征性標志物。此外,多種細胞因子/趨化因子也參與哮喘的發生過程[3]。因此在本研究當中,筆者將探討哮喘急性發作期ECP、IL-5和IP-10的變化情況,以此評價嗜酸性粒細胞的活性。
8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來自我院兒科2009年1月~2010年4月所收治。排除標準:①不同意進入本研究的患者;②各種細菌感染;③先天性心臟病患兒;④伴有各種慢性呼吸系統疾?。虎菝庖吖δ墚惓?;⑥治療依從性差,不能堅持用藥和配合觀察者;⑦急性支氣管炎、心源性哮喘等疾病患兒;⑧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功能障礙者。所有急性發作其患兒和穩定期患兒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所制訂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標準[4]。急性發作期42例,其中男24例,女 18 例;年齡 3.5~12.0 歲,平均(7.5±2.5)歲;病程 0.5~4.0年。穩定期患兒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3.3~12.5歲,平均(7.3±2.8)歲;病程0.6~4.5年。選取同期健康普查的18例健康兒童為對照,對照組無過敏性相關疾病且各種無寄生蟲和病毒感染。三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輕至中度哮喘發作患兒,霧化吸入舒喘靈和色甘酸二鈉,3次/d。重度發作者吸入異丙腎上腺素,若SpO2≤95%則給予吸氧。除輕度患兒外,其他患者均靜脈注射潑尼松龍3~5 d。
表1 急性發作哮喘患兒體內ECP與細胞因子/趨化因子變化情況(x±s)
采用熒光酶免疫測定法檢測ECP的濃度,期操作按試劑盒(法瑪西亞)提供的步驟進行。主要包括:50μL血清加入ECP包被的ImmunoCAP中,37℃孵育后,洗滌并加入酶標抗ECP抗體,洗滌加入底物、終止液后,測定熒光值,根據標準曲線計算ECP含量。IL-5、IL-10和IP-10采用ELISA檢測,試劑盒由美國RapidBioLab公司提供,操作方法與ECP檢測類似。
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配對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非配對資料用Mann-Whitney 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清ECP、IL-5、IL-10和IP-10的水平測定顯示,與穩定型哮喘組比較,急性發作期患兒ECP、IL-5、IL-10和IP-10明顯增高,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有所降低。而與對照組比較,急性發作期患兒ECP,IL-5和IP-10顯著增高,但ECP水平僅輕微增高。見表1。
急性發作期患兒經糖皮質激素治療后,ECP、IL-5、IP-10顯著降低,但IL-10無明顯變化。見表2。
表2 糖皮質激素治療對ECP,IL-5,IL-10以及IP-10的影響(x±s)
有研究顯示,哮喘急性發作期血清ECP和多種細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在本研究當中筆者也發現血清ECP水平顯著高于穩定型和對照組,與國外報道一致[5-6]。這表明在哮喘急性發作期能顯著增強嗜酸性粒細胞的脫顆?;钚浴ymar等[5]發現哮喘急性發作期患兒體內IL-5顯著增高,隨后分析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與IL-5相關性后發現其相關系數為0.541(P<0.01)。而ECP與IL-5相關分析后發現,r=0.310(P<0.01)。這表明哮喘急性發作期嗜酸性粒細胞的激活很大程度上是由IL-5介導的。
變異性喘息等相關過敏性炎癥反應主要為Th2型免疫應答。但Th1相關趨化因子IP-10是變異性肺遲發相過敏反應的主要細胞因子。在本研究中也發現,急性發作期患兒血清IP-10也明顯高于穩定型哮喘和對照組。有研究顯示血清IP-10在哮喘急性期增加,尤其是伴有鼻病毒感染患兒更常見。這也表明IP-10可能是鼻病毒感染所誘導的哮喘急性發作重要的標志物。但其機制尚未明了。
糖皮質激素治療是治療哮喘的有效藥物,然而有研究顯示吸入糖皮質激素后,并不能改善鼻病毒引起的炎癥反應。另一方面,口服糖皮質激素能改善肺功能,并降低血清IL-6和可溶性ICAM-1以及ECP水平[7]。在本研究當中,全身性激素治療后,血清ECP、IL-5、IP-10明顯降低,但對IL-10無明顯影響,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8]。與穩定型哮喘比較,激素治療也能降低IL-5基因表達和血清ECP濃度。這表明全身性使用激素治療能通過抑制IL-5的產生而減低嗜酸性粒細胞活性。然而,由于本研究關于激素治療并非病例對照研究,因此其更詳細的效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Kato M,Suzuki M,Hayashi Y,et al.Role of eosinophil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allergic inflammation [J].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06,2(1):121-133.
[2]Kristjansson S, Strannegard IL, Wennergren G.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hildhood asthma[J].Ann Med, 1996,28(5):395-399.
[3]Tsai TC,Lu JH,Chen SJ,et al.Soluble interleukin-10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 children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allergic asthma[J].JAsthma, 2009,46(1):21-24.
[4]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 (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 2004,19(2):24-30.
[5]Oymar K, Elsayed S, Bjerknes R.Serum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and interleukin-5 in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asthma and acute bronchiolitis[J].Pediatr Allergy Immunol, 1996,7(4):180-186.
[6]Tang RB,Chen SJ.Serum levels of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and eosinophils in asthmatic children during a course of prednisolone therapy[J].Pediatr Pulmonol, 2001,31(2):121-125.
[7]Yasuda H,Suzuki T,Zayasu K,et al.Inflammatory and bronchospastic factors in asthma exacerbations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Tohoku JExp Med, 2005,207(2):109-118.
[8]Sahid EA,Hogg CL,Bungre JK,et al.Effect of oral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on serum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acute asthma [J].Arch Dis Child, 2000,83(2):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