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陽
北京市海軍總醫院干部綜合科,北京 10004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高致殘、致死率,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占用了大量的社會、醫療、經濟資源。國內臨床多重視COPD急性發作期的藥物治療,而對緩解期的肺康復不夠重視。國外2007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及心肺康復學會發表了《肺康復指南》,推薦將肺康復治療用于COPD的綜合治療中[1],尤其是緩解期的常規治療,并指出下肢運動訓練是COPD肺康復的主要內容[2]。本文筆者選擇本院進行下肢運動訓練的COPD患者,評價運動訓練對患者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的改善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本科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中、重度COPD患者。入選標準:全部臨床診斷為中、重度COPD穩定期;首次進行下肢運動運動訓練;同期未接受其他肺康復訓練;規范使用藥物治療。排除:心功能不全、下肢運動受限者,精神異常、無法交流合作者,合并嚴重的心血管、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嚴重高血壓心律失常者。本組共入選患者40例,全部為男性,年齡61~73歲,全部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0例,兩組年齡、肺功能常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兩組患者均在運動訓練前后進行一次運動功能及肺功能測定,采用Jaeger公司的Master Screen Diffusion肺功能測定儀測定患者用力肺活量 (FVC)、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 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參照文獻[3]測定患者最大吸氣壓(MIP)、彌散功能和肺容量。運動功能采用高強度恒定功率運動,采用癥狀限制遞增功率運動試驗獲得峰運動的功率的三分之二為運動功率,運動中每2分鐘記錄患者Borg呼吸困難評分。最長運動持續時間設置為25 min,記錄患者運動持續時間。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x±s)
研究組患者每周進行2次下肢踏車運動,以癥狀限制遞增功率運動試驗獲得峰運動的功率的一半為鍛煉功率,每次鍛煉30~40 min,持續鍛煉3個月。中間退出鍛煉者剔除。對照組患者進行自主低強度日常運動鍛煉,醫師不進行康復干預,但是兩組患者在研究期間由同一個醫師進行臨床用藥,保證兩組患者用藥無明顯差異。康復鍛煉后再次對全部患者進行上述肺功能及恒定功率運動實驗。對比組間前后各指標的變化情況。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運動功能指標:運動持續時間、最大運動功率;肺通氣功能指標:FEV1,FEV1%,FEV1/FVC,PEF(最大呼氣峰值流速),PIF(最大吸氣峰值流速);肺容量指標:RV/TLC,FRC,彌散功能:比彌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DLCO/VA%)。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所有的計量數據計算平均值,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并進行 t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訓練后,運動持續時間及最大運動功率均較之前明顯升高,最大吸氣壓、最大吸氣峰值流速較之前明顯增加,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0.01);對照組上述指標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肺常規通氣指標、彌散指標、容量指標訓練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說明下肢運動訓練對常規肺功能指標無法改變,也證實了COPD通氣指標的不可逆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長期吸煙患者,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特點[4-5],尤其是在重度COPD患者中,氣流受限不可逆,最終致死、致殘率很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并帶來沉重的社會、家庭負擔。因此臨床除了控制COPD急性發作期外,如何進行積極有效的肺康復治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國內關于肺康復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多數研究還仍在驗證肺康復的實際效果[6]。而國外研究已經由初步確認肺康復的有效性,擴展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如何制定效果最大化的康復方案及如何保持康復效果等[7]。其中美國《肺康復指南》已將下肢運動訓練作為肺康復的常規項目[1]。

表2 下肢運動對患者運動功能及吸氣功能的影響(x±s)
由于COPD以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為特點,因此肺康復治療對于氣道阻塞及呼氣氣流受限的改善程度是有限的[8-9]。本文研究組患者給予下肢運動訓練后,患者常規肺通氣指標、容量指標及彌散指標,前后均無差異,這與文獻報道相符,也重側面證明了上述指標的不可逆性改變[10]。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運動能力下降是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多數患者除了急性發作外,運動能下降成為就診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外肺康復方案中,運動訓練是其主要內容,其中下肢運動能力訓練是最主要的項目[11]。心肺運動試驗是評價患者心肺儲備功能及運動耐力的主要方法。本文研究組患者在給予為期3個月的下肢踏車運動訓練后,再次心肺試驗檢查顯示患者運動持續時間及最大運動功率均較鍛煉前明顯改善,說明下肢運動訓練在增強患者運動能力方面有良好效果。但同時研究發現,患者最大吸氣壓和吸氣峰值流速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說明運動訓練促進了患者吸氣功能改善,其機制可能與吸氣肌肌力提高有關,但運動訓練促進吸氣肌力提高的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表3 下肢踏車運動對COPD患者常規肺功能的影響(x±s)
總之,本研究證實,下肢運動訓練可促進COPD患者運動能力的增強,提高生命質量,雖然無法改善患者不可逆性的氣流受限、氣道阻塞、容積縮小,但是可以改善患者的吸氣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通氣能力,保證康復效果,值得應用。
[1]Ries AL,Bauldoff GS,Carlin BW,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oint ACCP/AACVP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7,131:4-42.
[2]張紅璇,于榮秀,魏文婷,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治療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0):32.
[3]鄭勁平,陳榮昌,鐘南山.肺功能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65-82.
[4]文紅,高怡,安嘉穎,等.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運動強度的評估[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27-30.
[5]王雅艷,李冰,王龍,等.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流行狀況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5):19-21.
[6]許小毛,孫鐵英,張洪勝,等.70歲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運動訓練的康復效果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6,25:735-737.
[7]陳聆,李敏,萬歡英.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治療的新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9):4.
[8]梁永華,黃美杏,農澤寧,等.綜合性肺康復治療對穩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影響的初步分析[J].重慶醫學,2007,36(9):866-867.
[9]帥衛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77-78.
[10]Ortega F,Toral J,Cejudo P,et al.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669-674.
[11]彭敏,蔡柏薔.美國胸科協會和歐洲呼吸協會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修訂[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5):39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