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志
廣東省深圳市觀瀾人民醫院感染疾病科,廣東深圳 51811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嚴重的潛在性疾病,可導致終末期肝病、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生[1]。在治療慢性乙肝的藥物中,目前主要有以α-干擾素為代表的免疫調節劑與以拉米夫定為代表的核苷類似物[2]。本研究旨在將血清HBsAg定量檢測作為預測療效的簡易指標,對臨床用藥起到指導作用。
選擇檢驗科檢測出的75例HBsAg及HBV DNA定量水平陽性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選擇60例患者作為治療組,另外1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治療組中60例患者HBsAg 定量平均為(228.11±30.97)ng/L,依據 HBsAg 水平分為3組,<100 ng/L的17例為治療A組,100~200 ng/L的22例為治療B組,>200 ng/L的21例為治療C組;對照組中15例患者 HBsAg定量平均為(248.62±22.81)ng/L,依據 HBsAg 水平分對應分為3組(分組方法同治療組),A組2例,B組9例,C組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符合第5版《傳染病學》中相關診斷標準[3]。
1.2.1 治療方法 治療A、B、C組均給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12個月,每日 1次,1次 100 mg;對照 A、B、C組均給予門冬氨酸鉀鎂、維生素C、復方甘草酸制劑等一般保肝對癥治療。
1.2.2 檢測方法 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谷丙轉氨酶(ALT)。使用PCR定量儀檢測HBV DNA,以HBV DNA<103copies/mL作為陰性標準。使用Wellscan K3酶標儀、自動洗板機實施HBV抗原抗體系統檢測,以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時的HBsAg水平差值除以治療前的HBsAg水平值來計算患者的HBsAg抑制率,并對該抑制率進行分層,以50%作為界值分為兩組進行觀察。
應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3個月時全部患者ALT均逐步恢復正常,治療終點時治療A組更接近正常值。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ALT水平變化情況比較(U/L,x±s)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HBV DNA水平變化統計對比表(x±s,×103 copies)
見表3。
見表4。

表3 HBV抗原系統及HBV DNA轉陰率對比統計表(%)

表4 HBsAg抑制率對比表(%)
乙型肝炎屬于一種病原確切的感染性疾病,對于已經形成的慢性感染者,采取抗病毒治療是阻止肝癌發生、減緩或阻止肝硬化進程的唯一選擇[4]。拉米夫定屬于胞苷類似物,是首個被批準的抗CHB病毒的核類似物[5-6]。其作用位點處于HBV DNA聚合酶,經由與三磷酸脫氧胞苷的競爭整合進入HBV DNA鏈,造成HBV DNA鏈終止合成,以發揮阻止病毒傳錄的作用。HBeAg陽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每日口服100 mg拉米夫定可對HBV DNA水平起到迅速抑制作用,HBeAg的血清學轉換率可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提高。治療1~4年后逐年的血清學轉換率分別為16%~22%、29%、40%以及47%,可有效改狀況患者的肝組織學。在治療前ALT水平偏高的患者,其血清學的轉換率也可升高。
本研究依據HBsAg水平分層次進行研究,表面抗原初始水平<200 ng/L的組別在治療終點時的表面抗原陰轉率最高,與其他相關報道結果基本相符。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監測HBsAg水平可為準確掌握患者對治療方案的應答提供科學依據。HBsAg初始低水平或者治療早期出現下降可以作為對于治療出現應答的一種早期預測指標。若患者HBsAg水平于治療過程中未出現不降可視作無應答,應盡早修正治療方案;若患者HBsAg的水平雖有下降但幅度較小或速度較慢,則提示需要延長治療的時間。通過本次研究發現以HBsAg在治療前測定的水平與治療后3個月時的下降幅度作為抗病毒療效評估的遠期預測指標,是一種方便快捷、準確、經濟的方法,可推廣應用。
[1]高杰,李樹臣.慢性乙肝治療路線圖和HBV DNA、HBeAg、HBsAg定量的監測意義[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9,30(5):11-13.
[2]游選旺,唐畢華,黃健,等.拉米夫定和α-干擾素序貫治療對慢乙肝患者拉米夫定耐藥突變的抑制作用[J].山東醫藥,2011,51(9):48-49.
[3]彭文偉.傳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2.
[4]李國軍,鄒何慧,修自力,等.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依從性相關因素多元回歸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8):32-33.
[5]李愛菊.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3):96-98.
[6]高傳義,張玉榮,趙繼海.慢性乙型肝炎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