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君 楊美榮 王丹鳳 苑 杰
河北聯合大學心理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作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人數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臨床發現,許多糖尿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礙,而睡眠質量差會影響糖尿病的治療效果[1]。社會支持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從社會心理刺激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角度來看,社會支持應該被界定為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本研究擬探討社會支持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為實施糖尿病患者心理治療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唐山地區2011年10月~2012年12月于唐山市中醫院就診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1997)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男84例,女116例,年齡29~63歲,平均(50.21±6.85)歲,病程 9 個月~18 年。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病種、病程等。②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2]:用于評價患者睡眠質量,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的應用和日間功能7個維度,每個維度以0~3分計分,很好計0分,較好計1分,較差計2分,很差計3分,各維度得分相加為總分,得分范圍為0~21分。PSQI得分<8分為睡眠質量較好,≥8分為睡眠質量差,總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3]。③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4]:用于評價患者社會支持狀況,量表的評分包括社會支持總分及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因子。按社會支持總分排序,高分端27%為社會支持高分組,低分端27%為社會支持低分組。
1.2.2 調查方法 采用統一的標準化問卷,為保證被調查者的隱私權,調查采用匿名方式進行,由患者自行填寫。
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按PSQI得分<8分為睡眠質量較好,≥8分為睡眠質量差的評價標準將被200例糖尿病患者分為睡眠質量好組(n=18)和睡眠質量差組 (n=182),其中,睡眠質量較好組SSRS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睡眠質量差組。見表1。

表1 不同睡眠質量者社會支持各因素得分情況(x±s,分)
按社會支持總分排序,以高分端27%為社會支持高分組,低分端27%為社會支持低分組的評價標準,將患者分為社會支持低分組(n=54)和社會支持高分組(n=54),其中,社會支持低分組的催眠藥物使用及PSQI總分兩項得分高于社會支持高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社會支持得分組睡眠質量比較(x±s,分)
SSRS總分與PSQI總分及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催眠藥物使用得分均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P< 0.01)。 見表 3。

表3 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r)
睡眠是一種重要的生理現象,良好的睡眠質量對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5-6]。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需要堅持長期的綜合治療,同時需要負擔巨額的經濟支出,這使得患者心理負擔加重,負性情緒增多,從而導致糖尿患者睡眠質量下降[7]。國內外研究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中起著重要作用[8-9]。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社會支持即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社會因素。社會支持是人通過社會聯系獲得他人或團體的支持,即個體與他人或團體的依存關系,這種依存關系不但影響個體對生活事件的認知評價,也改變了個體應激適應和應付能力[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水平可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獲得社會支持多,對支持的利用度高則睡眠質量較好,與國內外許多文獻報道的結果一致[11-13],原因可能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到了較好的支持、理解、關心等,這樣不僅使患者在物質方面接受更好的治療,還可以讓患者出現的負性情緒和心理負擔得以緩解和減輕。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顯示,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多個方面都與社會支持相關顯著。這表明提高社會支持水平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關注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的同時,要重視其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鼓勵患者的親人、朋友及其他的社會關系多關心、支持患者,要求醫護人員對患者多提供心理安慰和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引導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心理適應力。同時,也要鼓勵患者本人主動尋求接受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提高對支持的利用度。這樣從多個方面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進而使其睡眠質量得到改善,最終促使糖尿病患者擁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較差,提高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對改善其睡眠質量有積極意義。
[1]周素彬,汪大望.睡眠質量對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02,4(12):1236-1238.
[2]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特刊):292-294.
[3]王剛,張景行.一般人群睡眠質量的現況調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6):430-432.
[4]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27-131.
[5]Aldrich MS.Sleep medic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95-259.
[6]穆世銘,簡天容.健康教育對抑郁癥病人抑郁狀態和睡眠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8(8A):1984-1985.
[7]汪濤,李敏.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與焦慮抑郁情緒的相關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2):180-180.
[8]Inui A,Kitaoka H,Majima M,et al.Effect of the Kobe earthquake on stress and glycemin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Arch Int Med,1998,158(3):274-278.
[9]朱熊兆,龔耀先,姚樹橋,等.生物反饋放松訓練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影響的追蹤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雜志,2001,9(1):5-9.
[10]苗丹民,石茹.心身疾病預防機制、預防與康復[J].現代康復,1999,3(10):1154-1155.
[11]Koopman C,Nouriani B,Erickson V,et al.Sleep disturbances in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Breast Journal,2002,8(6):362-370.
[12]張玲.失眠癥患者睡眠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J].廣西醫學,2004,26(3):335-336.
[13]黃儉強,陳琪爾.老年人睡眠質量與孤獨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