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紅 方旭東 劉成果
重慶市巴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巴南 40132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疾病譜發生了重大變化,以高血壓等為代表的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斷上升趨勢[1]。為了探討重慶市巴南區社區居民高血壓的患病情況及主要危險因素的現狀,為制訂相關的防控政策提供科學依據,該區于2011年3~9月開展了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調查,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次調查于2011年3~9月開展,將轄區25個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單位(鎮衛生院、中心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抽樣點,每個點按年齡性別比例(參照全國各年齡段性別人口構成情況)抽取150份2011年新建立的18歲以上常住居民的健康檔案 (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和健康體檢),全區合計3 900份,其中,男1 954名,占50.10%;女性1 946名,占49.90%。
采用現場調查的方法,調查員為各項目實施單位的公共衛生工作人員,調查前由區疾控中心進行統一培訓,并且區衛生局下發《關于在全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開展慢性病防治數據監測與評估的通知》。調查員采取集中調查和入戶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居民健康檔案建檔,包括詢問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等個人基本信息以及開展身高、體重、腰圍、血壓、血糖等必要的體格檢查。
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2],高血壓診斷標準為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肥胖:采用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GOC)的研究結果[3],以腰圍和體質指數(BMI)進行判定,其中,BMI≥28 kg/m2為肥胖,24 kg/m2≤BMI<28 kg/m2為體重正常;男性腰圍≥85 cm、女性腰圍≥80 cm為向心性肥胖。

表1 重慶市巴南區2011年居民高血壓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采用EpiData 3.02數據庫進行雙盲錄入,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可能危險因素篩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調查對象共計3 900人,共檢出高血壓615例,總患病率為15.77%。高血壓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11個觀察變量中,與高血壓有關的因素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高血壓家族史、體育鍛煉、飲酒、體質指數、腰圍(均P<0.01)。 見表1。
以高血壓為應變量,人口學特征各項、飲酒、體育鍛煉、腰圍、BMI等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后退法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族史、飲酒、體育鍛煉、腰圍、體質指數是高血壓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巴南區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研究樣本量較大,且覆蓋了巴南區各個鎮街,較真實地反映了轄區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的患病水平及其危險因素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巴南區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5.77%,與重慶市2010年高血壓患病率24.5%相比,患病率水平稍低。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族史、飲酒、體育鍛煉、肥胖與高血壓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4]。不同性別高血壓患病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患病率增高,與文獻報道相似[5]。高血壓患病與文化程度有關,文化程度越低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越高,與文獻報道一致[6],可能與該部分人群缺乏健康知識與自我保健意識有關,并且低文化程度的人接觸慢性病相關的危險因素也更多,包括吸煙、飲酒、不合理膳食等。不同婚姻狀況的高血壓患病率不同,以喪偶者最高,未婚者最低,這可能與喪偶者年齡普遍較大而未婚者年齡較小有關。家族史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據報道,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患者發病年齡較早,血壓水平偏高[7]。因此,對年輕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應注意對其家庭成員的普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人群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長期過量飲酒會增加高血壓、腦卒中等疾病的危險性。本次調查顯示,每天飲酒者高血壓發病率為31.3%,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國內文獻顯示,腰圍超標者患高血壓的危險增加3.5倍[8]。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整體肥胖(常以BMI衡量)還是向心性肥胖(常以腰圍衡量)均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體育鍛煉是高血壓的保護因素。國外文獻報道,體育運動量增加可以減少或延緩高血壓的發病[9]。
綜上所述,預防高血壓的發生應采取控煙、限酒、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等措施,減少危險因素的發生[10]。巴南區必須針對各種文化層次的居民進行相應方式的健康教育和干預,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識,同時,依托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大力開展社區高血壓等慢病防治規范化管理[11-13],以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預防和減少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
[1]戚文航,潘長玉,林善琰.我國部分地區高血壓登記調查及治療達標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457-460.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EB].http://wenku.baidu.com/view/0982acd53186bceb19e8bb4f.html,2010-03-11.
[3]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織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
[4]劉忠仁.近十年我國高血壓患病率概況[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3,3(6):52-53.
[5]狄留妹,阮生榮,宋木蕓.潥陽市高血壓流行病學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4):187-188.
[6]呂敏,武陽豐,李瑩,等.文化程度與血壓水平的關系[J].高血壓雜志,2002,10(5):488.
[7]劉東霞,華琦,郭金成,等.有家族史與無家族史高血壓病患者發病特點及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6,25(2):71.
[8]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行)[M].北京:衛生部,2003:3-5.
[9]Hu G,Bareng NC,Tuomilehto J,et al.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 to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a prospective study in Finland[J].Hypertension,2004,43(1):25-30.
[10]中華醫學會.中國衛生防病實用大全[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1660-1666.
[11] 周俠.生活方式疾病的健康管理[J].實用全科醫學,2004,2(6):552.
[12]周志衡,王彩霞.健康教育對改善高血壓患者衛生行為和治療效果的探討[J].中華臨床醫藥雜志,2003,4(24):17-19.
[13] 顧建琴.高血壓病的健康干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