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剛
替牙期前牙反 屬于口腔科常見的錯 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美觀、頜骨發育、發音及心理健康。如不及早矯治,反
癥狀會隨患者的生長發育逐漸加重,甚至形成骨性畸形[1]。因此,為防止錯 畸形的進一步發展,及早抓住治療時機,選擇適宜的矯治技術,解除前牙反 對于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2]。2×4矯治技術是標準方絲弓矯治技術的一種,近年來,我院采用2×4矯治技術治療45例替牙期前牙反 患者,效果明顯,現將資料分析如下。
隨機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45例替牙期前牙反 患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7~12歲,平均9.4±1.3歲;且所有患者均為牙性、功能性反 ,磨牙呈中度或輕度近中關系,下頜可后退至牙成對刃關系,自然咬 情況下上切牙唇面可粘著托糟,反覆 II度以上。
45例替牙期前牙反 患者,均采用2×4矯治技術治療,2個磨牙上裝配帶環,上頜4個切牙粘著標準方絲弓托槽。先用0.41mm帶垂直曲圓絲排齊前牙,排齊后換用0.46mm的澳絲在頰面管近中彎制歐米加阻擋曲,通過阻擋曲打開的大小來調節弓絲長度以實現前牙的唇向開展,糾正前牙反牙合,必要時可配合Ⅲ類牽引,待反 解除,建立正常牙 關系。患者每月復診1次直至前牙調整到正常的覆 覆蓋關系。分別在治療前后攝取X線頭顱側位片,分析治療前后如下指標的差異性,如:鼻根點至上齒槽座點連線與前顱底平面所構成的角(SNA角),鼻根點至下齒槽座點連線與前顱底平面所構成的角(SNB角),ANB角,下頜平面角(FMA),覆 (OB)、覆蓋(OJ),上切牙牙軸(U1/SN),下切牙唇傾度(L1/MP)。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結果分析:45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經2×4矯治技術治療,均收到良好的矯治效果,療程1.5~6.5個月,平均4.2個月。治療前后的ANB、OB、OJ、U1/SN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后的FMA、L1/MP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替牙期前牙反 將嚴重影響患者上頜骨的正常生長發育,務必及時矯治以阻止癥狀的進一步加重,減少骨性錯 發展的可能[3]。矯治時要根據前牙反 的類型及嚴重程度,綜合分析,選擇適宜的矯治方法,以獲得較為理想的矯治效果。2×4矯治技術屬于標準方絲弓技術的一個分支,“2”代表兩個第一恒磨牙帶環,“4”代表4個切牙黏結托槽[4]。通過臨床實踐發現它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可以達到較為滿意的矯治目標。與傳統矯治技術比較,具有簡單舒適、矯治力持續的特點,能夠快速有效的解除前牙反 的癥狀,改善面部美觀;另外,反 解除后,一般不需保持,對治療前有擁擠錯位牙的患兒可利用前牙托槽加片段弓進行維持,不影響上下頜牙弓的發育[5]。經本組資料分析,45例替牙期前牙反 患者,經2×4矯治技術治療,均收到良好的矯治效果,療程1.5~6.5個月,平均4.2個月。治療前后的ANB、OB、OJ、U1/SN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后的FMA、L1/MP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2×4矯治技術在口腔正畸過程中,是一種裝配簡單,操作方便,作用力持久,高效快捷的理想的矯治技術,值得在臨床上廣泛開展應用。

表1 45例患者矯治前后頭影測量結果比較分析
[1]姜濤,楊東偉.“2×4”技術在替牙期反(牙合)矯治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7,23(12):741-743.
[2]李冬梅,李金源,張彬,等.牙頜組織三維有限元模型在口腔正畸中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7):24-25.
[3]姚森,鮑文化.利用“2×4”矯治器矯治替牙期下頜后退[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0,16(3):163-165.
[4]曾祥龍.現代口腔正畸學診療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309.
[5]劉麗霞,馮云霞,王培潔.2×4矯治技術在替牙期前牙反 中的臨床作用[J].山西醫藥雜志,2008,37(9):79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