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霞
單純吸入七氟醚誘導插管,在國外應用比較廣泛,但在國內尚不多見,尤其應用利多卡因和艾司洛爾預防七氟醚誘導插管期間的心血管反應,國內尚無報道。本研究擬比較利多卡因和艾司洛爾在七氟醚麻醉誘導期間對患者心血管反應的影響,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病例選擇與分組 選擇全麻下行擇期非心臟手術患者60例,ASAⅠ~Ⅱ級,年齡20~65歲,均無心血管系統疾病及肝腎功能障礙。隨機分為3組(n=20),Ⅰ組(對照組),Ⅱ組(艾司洛爾組),Ⅲ組(利多卡因組)。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輸注平衡鹽液8~10ml/kg。局麻下行橈動脈穿刺,動態監測直接動脈壓,麻醉誘導前2min,Ⅰ組靜脈注射生理鹽水10ml,Ⅱ組靜脈注射艾司洛爾2 mg/kg,Ⅲ組靜脈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然后開始麻醉誘導:首先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2~0.04 mg/kg,同時開始面罩吸氧。
1.3 2min后吸入7.0%七氟醚,氧流量為4L/min,待呼氣末七氟醚濃度達1.3 mAC后,咽喉部充分表麻,立即行氣管插管。氣管插管要求一次成功,插管時間超過30s者均除去不計。插管后連接EXCEL 210 SE麻醉機進行機械通氣,并立即吸入2.0~4.0vol%七氟醚,靜脈注射維庫溴銨0.1 mg/kg.
1.4 項目觀察 采用Datex無創多功能監護儀監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及脈搏血氧飽和度。記錄麻醉誘導前(T0基礎值),氣管插管即刻(T1),氣管插管后即刻(T2),1min(T3),3min(T4),5min(T5)時上述指標。并記錄患者有無氣管插管時嗆咳和肌肉強直,術中知曉等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均數±標準差(平均值±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比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Ⅰ組誘導后 SBP、DBP分別比基礎值下降12.7%和18.4%,插管即刻SBP、DBP、HR分別較基礎值上升15.8%,24%,和44.3%,3min內基本恢復,Ⅲ組誘導后SBP、DBP分別比基礎值下降20%和26.5%,HR增加不明顯,插管后SBP、DBP回升至基礎值,但HR增加,高于基礎值34%,與Ⅰ組比較無明顯差異。Ⅱ組誘導后SBP、DBP、HR分別比基礎值下降28%,33.4%,32%,插管即刻SBP和DBP仍低于基礎值11.8%和12.9%,HR較基礎值無顯著變化,與Ⅰ組比較SBP、DBP和HR均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1。

表1 3組氣管插管前后血液動力學變化的比較
七氟醚血/氣分配系數小,約為0.69,肺泡吸入氣濃度上升較異氟醚快,麻醉誘導迅速,且無刺激性,大多數患者樂于接受[1]。尤其用于麻醉誘導時,不但能夠達到氣管插管所要求的麻醉深度,而且能夠保留自主呼吸,特別適用于困難插管的患者,能夠完全消除這部分患者清醒插管時的恐懼和痛苦。七氟醚誘導時,不能有效抑制插管時的心血管反應,插管過程中血壓及心率均明顯升高。對心血管功能正常者這種反應通常無重要意義,但對高血壓、冠狀動脈疾患和顱內高壓等患者這種反應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在實驗中我們用藥物干預以減輕這種插管應激反應。
艾司洛爾是一種新型超短效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靜脈注射后1~2min起效,能被紅細胞酯酶迅速代謝,排泄半衰期僅為(9.2±2.0)min[2]。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在心肌競爭兒茶酚胺結合位點而抑制β受體,從而使房室傳導功能和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降低心肌耗氧量[3]。因此艾司洛爾不但能夠減慢心率,對血壓升高也有一定抑制作用。Hussain等[4]在研究中證實,麻醉誘導前2min靜脈注射艾司洛爾2 mg/kg是有效抑制插管反應的最適劑量。從本實驗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插管前2min靜脈注射艾司洛爾2 mg/kg,患者的心血管反應得到了有效控制,尤其對心率增快的抑制作用更加明顯,對血壓增高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利多卡因是常用的酰胺類局麻藥,其對氣管插管心血管反應的抑制作用受到臨床廣泛的注意,尤其是在保留自主呼吸時,認為能改善氣管插管條件[5-6]。YuKioKa研究認為靜脈注射利多卡因可以抑制氣管插管的咳嗽反射從而減輕插管的心血管反應劉立良等[7]認為利多卡因通過抑制交感腎上腺系統,降低兒茶酚胺的濃度,抑制應激反應。本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利多卡因可以抑制插管前后血壓的升高,但對心率增快無明顯抑制作用。
總文,七氟醚誘導插管期間,利多卡因1.5 mg/kg能夠抑制血壓升高,但不能有效抑制心率增快。艾司洛爾2 mg/kg對血壓、心率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艾司洛爾2 mg/kg能夠有效抑制七氟醚誘導插管期間的心血管反應。
[1]毛衛克,王明玲,曾邦雄,呂陽,王玉英.芬太尼對七氟醚麻醉誘導的影響.臨床麻醉學雜志,1998,14(5):274-276.
[2]孫瑩瑩.艾司洛爾的藥理特點與臨床應用.山東醫藥,2000,7(40):61.
[3]程周軍,李梅,宋翠花,等.艾司洛爾圍拔管期的應用.上海醫科大學學報,2010,31(3):267.
[4]Hussain AM,Sultan.Efficacy of fenanyl and esmolol in the prevention of haemodynamic response to larryngoscopy and endotracheal intubation,2005,15(8):454-457.
[5]Yukioka H,Intravenous Lindocaine as a suppressant of coughing during tracheal intubation,Anesth ﹠ Analg,1985,64:1189.
[6]Davidson JAH,Gillespie JA,Tracheal intubation after induction of anaesthia with propofol,Alfentanyl and Lidocaine.BRJ Anaesth,1993,70:163.
[7]劉立良,黎建明,張日華,等.利多卡因對挫傷腦組織白細胞炎癥反應的影響.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2,19(4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