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勇 蔡劍玲 徐庚許 何月英 黃英德 葉朝陽 黃春平 湯建武
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病,也是導致冠心病、心力衰竭、腦血管病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ABPM的廣泛應用,我們分析這些ABPM數據時,發現許多人夜間血壓下降不到10%,晝夜節律消失,有的不盡沒有下降,甚至高于白晝血壓。這些人不盡包括高血壓患者,也包括白晝血壓控制正常者,及其部分白晝血壓正常人群而單純夜間高血壓患者。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技術廣泛開展,冠狀動脈狹窄積分系統可以較準確的定量分析,病變程度能精確測量。近年對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和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也較多,而單純對夜間高血壓相關性的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分析夜間血壓正常者和夜間高血壓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而研究其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心內科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行ABMP且均行CAG的患者,從中按課題設計標準(排外白晝血壓高者)選取病例,共180個,其中男108例,女72例。年齡為31~85歲,平均年齡為(56.93±10.93)歲。按有無夜間高血壓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90例。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分為冠狀動脈正常組和冠狀動脈狹窄組。
1.2 方法
1.2.1 ABPM 患者入院后均采用Oscar2動態血壓監測儀進行監測,測定時間間隔為白晝(8:00~21:00)每30分鐘一次,夜間(21:00~8:00)每60分鐘一次。有效標準讀數為收縮壓(SBP)70~260mm Hg,舒張壓(DBP)40~150mm Hg。心率(HR)30~200次/min。取夜間平均SBP≥125mm Hg和或者DBP≥75mm Hg,為夜間高血壓。監測完畢后計算機自動分析。
1.2.2 CAG 所有患者均取右側橈動脈途徑行CAG,測量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①冠狀動脈正常組為冠狀動脈狹窄小于50%或者無狹窄。②冠狀動脈狹窄組:按病變累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的支數(顯著累及左主干計為2支),分為單支病變、二支病變、三支病變患者[2];狹窄病變積分評分(coronary stenosis score CSS)方法為[3]:狹窄病變累及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前降支中段、第1對角支、回旋支近段、回旋支中段、右冠脈近段、右冠脈中段(若間隔支、第2對角支、鈍緣支、及前降支遠段中的任何1支血管的直徑大于上述血管直徑,即取代之)中的任何一支血管狹窄病變程度大于50%。CSS方法為:所選血管按其最狹窄處評分,0分(<25%);1分(25%~49%);2分(50%~74%);3分(75%~99%);4分(100%,完全閉塞);最后總分為8支血管計分的總和,若同一血管段多處狹窄,即以該段血管最狹窄處記分。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特征、基本條件和各種危險因素,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特征、基本條件、和各種危險因素資料比較
2.2 記錄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 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率、血管支數及其狹窄積分。兩組比較,總體分析表明,觀察組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狹窄積分與夜間血壓的SBP和DBP的升高而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和表3。

表2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病變人數對比分析表
表2 夜間高血壓與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表2 夜間高血壓與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66.6±5.2 74.8±5.8 78.9±8.6 88.2±9.50.11±0.39 3.09±1.17 6.15±1.87 11.4±3.66夜間血壓平均SBP(mm Hg) 110.2±5.7 130.4±8.1 142.8±7.6 152.7±8.9夜間血壓平均DBP(mm Hg)項目 冠狀動脈正常組 單支病變人數 雙支病變人數 三支病變人數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積分
正常血壓波動節律為勺型曲線,是一種生理性適應反應,有助于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負荷減輕和功能改善,防治靶器官長期處于血壓過高狀態造成的損害[4]。而夜間高血壓患者的這一晝夜節律消失,夜間下降很少,不足10%,部分患者甚至較白晝血壓高,或者SB P均值>120mm Hg、DB P>70mm Hg,其機制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血管內皮釋放活性物(如5-羥色胺、緩激肽、血管緊張素Ⅱ等)。由于夜間血壓的持續升高,容易引起心、腦、腎臟血管的損害程度加重,加速了動脈僵硬程度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Ohkubo等對1542名患者進行了4.1~9.2年的研究發現,夜間血壓增高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增高,夜間血壓下降率與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呈線性負相關,夜間血壓增加5%,不良心臟事件增加20%[5]。而且夜間高血壓患者常呈隱蔽狀態,不容易被發現,很多只有經ABPM檢查才被發現。本研究亦證實,夜間高血壓患者較夜間血壓正常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包括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率、血管支數及其狹窄積分)明顯增加,而且可以看出,盡管部分患者的夜間血壓只是輕度的升高,但其冠狀動脈已經處于較明顯的病變狀態了,且冠狀動脈狹窄積分與夜間高血壓的水平呈現正相關性。
所以針對夜間高血壓亦應采取積極的措施防治,使夜間高血壓控制達標,在理想水平,能進一步較好的減輕其對靶器官的損害,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1]陳灝珠.心臟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47-948.
[2]姬富才,賈永平,呂吉元,等.動態脈壓與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40(4):332-335.
[3]Fujiwara R,Kutsumi Y,Havwashi T,et al.Relation of angiographically defin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insulion,lipid,and apolipoprotein in normolipidemic subject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glucose tolerance.Am J Cardiol,1995,75:122-126.
[4]趙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4.
[5]Okhubo T,Hozawa A,Yamaguchi J,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lf the nocturnal decline in blood pressure in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h 24-hour blood pressure:the Ohasama study.J Hypertension,2002,20:2183-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