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鵬 王文海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腦血管疾病的常見病之一,多發于40歲以后的中老年人,治療難度較高[1]。其臨床表現多樣,主要是椎基底動脈供血區域的功能缺損的表現,眩暈是其常見的臨床癥狀,可伴隨耳鳴、眼球震顫、面部麻木、惡心嘔吐、吞咽發嗆、全身乏力、共濟失調、偏癱、半身感覺失靈等癥狀。若上述癥狀反復發作可引起小腦、腦干等后循環梗死等并發癥。如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避免永久性神經功能損害的發生。我院對35例VBI患者采用以前列地爾為主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VBI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齡42~81歲,平均60.7歲,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中關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診斷標準。每日發作(5.2±2.3)次;病程(43.8±17.5)h。所有患者均有反復的眩暈發作,改變頭位導致眩暈加重,轉頸試驗陽性,伴惡心嘔吐、耳鳴、復視、一側或兩側肢體感覺障礙、全身乏力等。所有患者均行顱腦CTA檢查證實存在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流動力學異常。將上述70例VBI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構成、每日發作次數、病程及并發癥等差異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①經頭顱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證實因腦梗死、腦出血、腫瘤所致眩暈及其他類型眩暈等。②嚴重肝和(或)腎功能不全者。③嚴重心功能不全(心功能NYHA分級Ⅳ級)者。④青光眼或眼壓增高者。⑤消化道潰瘍患者。⑥有間質性肺炎者。⑦對前列地爾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藥物過敏者。
1.3 給藥方法 觀察組給予前列地爾注射液10 μ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中靜脈注射,1次/d,和丹參川芎嗪注射液1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點滴,1次/d;對照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ml,并加入復方丹參注射液12 ml靜脈滴注,2~3 h,1次/d。兩組療程均為2周。治療期間均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變化情況,禁用其他抗凝、擴張血管及降低纖維蛋白的藥物。
1.4 觀察指標 經顱腦CTA檢查分別測量基底動脈(BA)和椎動脈(VA)狹窄情況。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血管狹窄改善情況及治療后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5 療效判斷標準 采用以下標準:①顯效:以眩暈為主的自覺癥狀完全治愈,在頭位自動改變及做轉頸試驗時均無發作眩暈,CTA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明顯改善,能正常生活、工作。②好轉:眩暈等癥狀減輕或消失,但當頭位改變及行轉頸試驗時仍可誘發輕度眩暈,CTA檢查表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輕度改善,生活、工作部分受影響。③無效:眩暈等癥狀和體征及CTA檢查均較入院時無改變。總有效率的計算等于顯效和好轉的例數除以治療總例數,再乘以百分之百。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TCD變化 治療組中治療后椎動脈各血流參數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兩組治療后相比,治療組各參數均明顯較對照組改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D變化的比較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期間觀察組有2例出現胃腸道不適,有1例注射部位出現發紅、搔癢,均可忍受,經處理后好轉,不影響治療。對照組亦有1例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對癥治療好轉。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指由于椎基底動脈系統血供障礙,導致腦干、小腦及枕葉等組織的功能缺損,所引起的以眩暈為主要癥狀,呈一過性發作或間歇性復發的臨床綜合征。本病多見于中年以上,青壯年也可罹患,男性多于女性。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管腔狹窄,供血減少,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微栓子隨血流栓塞顱內小血管,血流中斷。其中椎動脈或基底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小分支的透明樣變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
目前VBI被公認為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3],是需住院治療的常見急癥之一。VBI病因復雜,以腦動脈微栓塞和腦動脈痙攣最多見,由于腦干、小腦及枕葉的缺血、缺氧而出現眩暈等癥狀[4]。在VBI早期很少出現梗死,但若長期反復發作,最終可引起腦干、小腦或枕葉的缺血梗死,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因此,及時有效地終止VBI的發作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方法。目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總的治療原則為:改善血流動力學,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和改善微循環。內科防治VBI的常用方法有抗血小板、抗凝和解除腦血管痙攣[5]。然而抗凝治療易導致血小板減少和全身出血等嚴重副反應,治療時需監測凝血指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老年人使用。
前列地爾是利用納米技術將前列腺素E1(PGE1)包裹在直徑0.2 μm的脂微球內,以達到降低其在肺部的失活率,從而發揮較強的擴血管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6],同時也降低了PGE1刺激局部血管引起的不良反應。研究表明前列地爾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損血管部位的靶向特性,無論是對小動脈還是毛細血管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腦血流和擴張痙攣血管的效果,以達到改善側支循環的作用[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VBI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從而表明以前列地爾為主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椎動脈的血流量,增加腦供血,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值得推廣應用。
[1] Johnson P,Rosewell M,James MA.How good is the management of vascular risk after strok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rebrovasc Dis,2007,23(2-3):156-161.
[2] 張德元,譚海群,伍智紅,等.高電位筆點穴治療老年性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的療效觀察.中國科技信息雜志,2008,354(13):199-120.
[3] Shimon Amemiya.Tstsushi Kamiya Expression of anti-apoptotic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edaravone following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 in rats.Eur.J.Pharmacol,2005,516(2):125-130.
[4] 張毛講.丁咯地爾聯合奧扎格雷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0):802.
[5] 沈陽.前列地爾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臨床療效及腦血流動力學變化分析.淮海醫藥,2005,23(5):421-422.
[6] Miyabe M,Fukuda T,Saito S,et al.Effect of intravenous prostaglandin E1 on pialvessel diameters and intracraninl pressure in rab bits.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1,45(10):1271-1275.
[7] 吳孝田.前列地爾治療老年椎動脈性眩暈的效果觀察.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8):91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