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順英
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國房顫的患病率為0.7﹪,是腦卒中、心功能障礙和致死的重要危險因素[1]。目前房顫的理想治療效果是維持竇性心律,減少栓塞事件及消除或減輕心房重構。胺碘酮是常用的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可表現出Ⅰ-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電生理作用,是轉復房顫成功后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維持竇性心律的藥物,臨床上長期小劑量使用是安全的。許多證據表明,心房發生結構重構和電重構是房顫發生和維持和主要機制,與炎癥反應有著密切關系。本研究旨在探討胺碘酮聯合纈沙坦、辛伐他汀對房顫復律后竇性心律的維持及對左房內經及血清C-反應蛋白(CRP)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陣發性房顫患者84例,男45例,女39例,年齡(64.2±8.4)歲,病程>1a。48 h內自行轉復竇性心律者29例,余經常規口服胺碘酮轉為竇律,所有患者均符合陣發性房顫的診斷標準,同時排除左房內經≥55 mm、甲狀腺功能亢進、瓣膜性心臟病、電解質紊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復律后為維持竇性心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2例,治療組口服胺碘酮聯合纈沙坦、辛伐他汀,對照組單用胺碘酮,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房顫復律后24 h內開始口服胺碘酮,第1周 0.2/次,3次/d,第 2 周 0.2/次,2次/d,其后改為0.2/次,1次/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纈沙坦80 mg/次,1次/d,辛伐他汀20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服藥1a,期間如出現下列情況時退出本研究:心率<50次/分,血壓<85/55 mm Hg;Q-T間期>0.5s;出現尖端扭轉性室速;甲狀腺功能紊亂;肝臟轉氨酶升高>正常值2倍。
1.3 觀察項目 ①自測:患者根據以往房顫發作情況,自己檢測是否有房顫的再次發作,②定期每月門診隨訪1次,查心電圖和血壓,③每3個月查胸部X線、肝腎功能及甲狀腺功能,④所有患者在房顫轉復前及復律后12個月行超聲心動圖查左房內經及血清CRP檢查。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中有1例Q-T間期>0.5 s、1例出現肝功異常,對照組1例Q-T間期>0.5s而退出本研究。余治療組40例、觀察組41例均完成本研究堅持服藥,療程結束后竇性心律維持情況:治療組房顫復發9例(22.5%),對照組房顫復發18例(4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左房內經、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左房內經、血清CRP水平的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左房內經、血清CRP水平的比較()
注: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左房內經(mm)CRP(mg/L)40治療前 42.12±1.21 2.89±0.18治療后 35.03±1.62﹡ 1.87±0.23﹡對照組 41治療前 43.01±2.52 2.99±0.16治療后治療組42.32±1.41 2.23±0.17
房顫可降低心臟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是引起中風及外周動脈栓塞的重要原因,因而臨床上轉復房顫為竇性心律、預防其復發尤為重要。心房結構與心電重構在房顫的發生與維持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這種重構可導致房顫不易被逆轉,使房顫持續并逐漸演變為永久性房顫。心房電重構是導致房顫復律后早期復發的主要原因[2],心房結構重構表現為心肌細胞退行性變與間質纖維化等,影響心房肌的傳導與有效不應期,也促進房顫的發生和維持。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是引起重構的關鍵因素。房顫患者的心房內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表達增加,血管緊張素受體表達中血管緊張素Ⅱ(AngⅡ)1型受體比竇性心律患者少,2型受體增加。AngⅡ刺激1型受體后導致心房間質纖維化和心肌肥大,促進心房的電重構和結構重構,因此抑制RAS可有效防止房顫發生[1]。有研究[3]證實,氯沙坦和培哚普利與胺碘酮聯合治療對陣發性房顫竇性心律的維持具有相同的臨床療效,均優于單用胺碘酮,而且可明顯限制特發性房顫左心房的擴大,說明ARB和ACEI長期應用具有除改善心室重構以外的改善心房重構的作用。纈沙坦作為一種AngⅡ受體阻滯劑,對陣發性房顫的影響,主要通過拮抗AT1受體,從受體水平阻斷AngⅡ的作用。
CRP是目前公認的炎癥標志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房顫的發生與維持與炎癥有關,CRP的升高可以作為預測心房顫動發生的獨立因素。持續性房顫患者血清高敏CRP水平顯著高于陣發性房顫和對照組患者,同時房顫患者血清高敏CRP水平與左房內經的大小存在正相關系,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炎癥、心房重構與房顫的相互關系[4]。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CRP,其預防房顫發生和復發可能與其減低心房顫動時心房壓、調節CRP和炎癥因子、影響心肌細胞的興奮收縮藕聯、改變細胞膜及跨膜離子通道的性質等因素有關。
本研究顯示,陣發性房顫患者復律后采用胺碘酮聯合纈沙坦、辛伐他汀治療,可以有效的預防房顫復發,減少陣發性房顫的復發率優于單用胺碘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左房內經縮小、血清CRP下降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用藥臨床療效優于單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擴大、減少炎癥反應。
[1] 李鐵軍,孫英賢.心房顫動的治療方法選擇.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6):419-422.
[2] 李悅,盛力,李為民.心房顫動心房電重構的藥物防治進展.實用內科雜志,2006,26(8):614-616.
[3] 殷躍輝,劉增長,吳近近,等.胺碘酮與氯沙坦、培哚普利聯合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前瞻、隨機開放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4)299-302.
[4] 任立權,彭定風.心房顫動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心房重構的關系.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1,27(3):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