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 丁軍峰
不穩定性心絞痛(UA)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以發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適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屬急性冠脈綜合征,是由于血液凝塊部分或全部阻塞了冠狀動脈導致,是介于穩定性心絞痛及心肌梗死與心臟新猝死之間一綜合征。其發病率高,進展及惡化迅速,極易發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因此,予積極治療,及時控制延緩病情進展降低猝死率對本病至關重要。目前主張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療法來治療[1],以防止和減少病變部位血小板聚集與血栓形成和發展。本研究低分子肝素聯合丹紅注射液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取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間于我院就診的符合UA診斷標準[2]患者80例,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53.6歲;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53.2歲。兩組合并癥有陳舊性心肌梗死、高血壓、高血脂癥或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無明顯的肝腎功能損害和出血凝傾向的疾病、出凝血障礙及活動性出血、出血性梗死,無肝素過敏者及其他應用禁忌證,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時間均在正常范圍。兩組在性別、年齡、血壓、血糖、心率、病程、心絞痛發作情況、心功能分級、心電圖及藥物治療、血液流變學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予充分休息,避免勞累和精神刺激;給予吸氧、心電監護,進食清淡飲食;藥物治療:擴冠、降低心臟負荷、根據患者情況給予降壓、降糖、調脂等藥物治療。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丹紅注射液30 ml入5%GS 250 mlivdrip qd(糖尿病患者用250 ml 0.9%NS),連用2周。低分子肝素0.4 ml,腹壁皮下注射,qd,連用7~10 d,無需監測APTTT及調整用量。2周后觀察療效。觀察治療前后肝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譜、心電圖檢查及藥物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絞痛持續時間、發作間隔時間、Holter24 h缺血總時間、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情況及臨床療效。
1.4 療效評價 心絞痛緩解情況及心電圖改變情況分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或發作次數及時間減少至少80%以上,心電圖ST段及T波恢復正常或輕微改變,正常或大致正常心電圖;有效,治療后癥狀減輕,癥狀持續時間及發作次數較治療減少50% ~80%,心電圖ST段較前好轉及T波倒置較前變淺;無效,治療后癥狀積及心電圖情況無改善或加重。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ASS1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及總有效率分別為 32、6、2 及 95%,對照組分別為 28、4、8 及80%,總有效率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過程及治療后急性心肌梗死情況,觀察組發生率為15%,對照組為40%。
2.3 治療前后兩組靜息心電圖變化情況,見表1。
2.4 副作用觀察 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表1 治療前后兩組靜息心電圖變化情況()

表1 治療前后兩組靜息心電圖變化情況()
注:a表示與治療前相比P<0.05,c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5。治療前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發作時期(d)組別 心絞痛發作次數(次/d)Holter缺血總時間(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2.6 1.7±2.0bc 10.3±0.9 4.9±1.78bc 31.6±10.1 15.8±9.1bc對照組 5.4±3.8 2.6±1.7b 10.5±0.87 2.98±1.12b 31.8±9.6 26.5±8.9b
低分子肝素聯合丹紅注射液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療效顯著,能有效增加心肌血流、改善缺血,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因冠狀動脈缺血缺氧致血管的收縮或痙攣使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激活血小板及促凝因子等,并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凝血系統激活,引起內源性收縮因子釋放致冠脈痙攣,從而導致了不穩定心肌缺血狀態,引起最終導致冠脈內血栓形成致血栓形成,形成的血栓造成相關冠狀動脈節段性不完全閉塞是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發病的主要機制,導致急性或亞急性心肌血流及氧供失衡而引起心絞痛發作,若處理不當或不及時極易發展成為冠脈的完全閉塞而引起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臟性猝死。因此在擴狀、抗血小板及心肌缺血、調脂基礎上給予抗凝、抗栓治療對不穩定性心絞痛的治療中至關重要。本研究亦證實,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聯合丹紅注射液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療效顯著,觀察組有效率達95% 明顯高于對照組80%。研究證實因低分子肝素較普通肝素對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療效顯著,主要由于:它對血小板的影響小;抗凝作用強;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保護血管內皮;可改變血液粘度,促進血液流動及改善微循環等優點。臨床癥狀及心電圖顯著改善機制: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使血液粘滯度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減少,減少或防止了心絞痛發作。增加和改善了冠脈血供狀態,減少或防止了心絞痛的發作。其抗凝活性具可檢測性,不需監測凝血時間,出血并發癥低等優點,因此,低分子量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方便、安全、有效。丹紅注射液[3-4]具肝素樣作用,可擴張冠脈增加血流以改善心肌缺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粘稠度;修復血管內皮細胞減輕內皮損傷及引起的級聯反應,促進新生血管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調脂以緩解癥狀,預防心肌梗死及猝死發生??傊?,丹紅注射液[5-7]阻止血栓形成、促進血栓溶解,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壓、增加梗死區域供血、清除氧自由基、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且丹紅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加快血液流速,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促進纖溶系統溶解冠狀動脈微小血栓,消除血管內脂質和纖維蛋白的沉延緩動脈硬化及斑塊的形成,減輕血管壁炎性反應作用。兩者聯合適合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1] 吳慧軒.不穩定性心絞痛中醫藥治療研究.醫學綜述,2005,11(4):375-376.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中華心血管雜志,2000,28(6):409-412.
[3] 米秀娟,李光勤.丹紅注射液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870.
[4] 汪立民.丹紅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研究進展.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1):96.
[5] 蔣彬.丹紅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療效觀察.中外醫療,2009,30:71.
[6] 魏艷陽,周明銀.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1):956.
[7] 靳宏舉.42例丹紅注射液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觀察.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0):1549-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