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再豐

長久以來,有關《圣經》和《古蘭經》中提到的示巴女王是否真實存在一直是埋在人們心中的一個謎。最近,通過對坐落在也門馬里布的比爾基斯神廟的挖掘,考古學家也許發現了能夠證明傳說中的示巴女王實際存在的證據。
比爾基斯神廟地處也門偏僻地區,而且早已被沙土掩埋,所以很少有考古學者問津。1951年,美國人溫德爾·菲利普斯獲得了對這個傳說中的圣地進行挖掘的許可,但到了第二年,由于當地部落的激烈反對,使挖掘隊員的生命陷入危險境地,調查隊不得不從遺跡撤走。
到了20世紀末,美國人瑪麗蓮·菲利普斯再次獲得可以挖掘的權利,得以有機會繼續半個世紀前其兄未完成的工作。當他們來到現場后不由大吃一驚,原來自其兄的調查隊撤走后,神廟的大半已重新被沙土掩埋。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穆曼博士指出,這個深埋在沙漠里的神廟如果不借助現代探地雷達,無法在短短的6天內就查明神廟遺址的全貌并確定需要優先挖掘的最重要位置,更不知道它是迄今在阿拉伯半島上發現的最大一個建造于伊斯蘭教創立之前的廟宇,堪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所謂探地雷達,是指使用時控制裝置向地下發射電磁能脈沖波,如果這些脈沖波觸及地下某個物體,電磁波就會反射回來,控制裝置將對這些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強度及其反射回地面所用的時間進行測量和計算。一旦這個信息在圖表上被描繪出來,科學家就能清楚地“看見”掩埋在沙漠下的那些東西的形狀。
也門首都薩那以東約120千米,馬里布沙漠的峽谷已擴大到賈巴爾·巴拉克山的入口。這里常有暴雨,平時干枯的瓦迪·達納河遇雨就會突然暴漲。馬里布在20世紀60年代時還是一片廢墟,距此約5000米的地方便是馬哈拉姆·比爾基斯神廟的遺址。
從建筑物外觀看,笨重而結實的墻圍起的內部是被稱為“至圣所”的圣地。這個超過5107平方米的橢圓的圈地,現在完全被沙土掩埋。墻的周長超過257米,厚3.5米,現在出露在沙土上的高度為2米~4米。
過去4年間,任挖掘現場總指揮的卡爾加里大學教授比爾·格萊茨曼博士推斷,這堵墻至少高16米。從石匠加工式樣的不同,比爾認為墻是分兩個階段建造的,時間從公元前650年左右起至公元二三世紀。
另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被稱為列柱廊大殿的建筑前增添了一個長25.5米、寬24米的入口。圈地、大殿以及周邊的建筑物加在一起,這在也門同地區已發現的遺址中,算是規模最大的。大殿中聳立著32根高約4.25米的柱子,圍著寬闊開放的院子。這些柱子曾經用來支撐房頂,入口正面的8根就像神話中出現的守門犬那樣聳立著。
8根柱子的重量每根都超過10噸以上,古代的建筑師為了建成這些,肯定需要不次于像建造大金字塔及雅典衛城等巨大古代建筑所需要的技術。因此,比爾毫不猶豫地把這個神廟稱為“世界的第八奇跡”,也門政府也希望這個遺跡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目前,想要查明在馬里布建國的古代示巴王國的起源尚有困難,只知道在多山地的這個地區,由于常有暴雨,示巴人首先通過對發大水河流的控制或構筑灌溉系統創造了財富。示巴人通過建造灌溉用的攔河壩,把總面積近95公頃的富饒綠洲掌握在手中,于公元前五六百年建立了擁有權力的示巴王國。盡管以農耕社會為主,但是示巴和其他的南阿拉伯王國一樣,位于古代辛香料貿易的交易路線上,過往的駱駝商隊運走乳香、沒藥和其他貴重辛香料。
但是示巴人為什么要在瓦迪·達納河對岸十幾千米遠的荒涼地方建造神廟呢?這個神廟為什么會在原野的正中呢?比爾說:“這個地區被視為神圣的土地,圣地的建造有可能是在遙遠的過去。后來那里出現地下水位,或許在圣地周圍誕生了早期被灌溉的土地也未可知。”
探地雷達挖掘出土了大批文物。最獨特的出土文物是石灰石制造的大基座,基座四周裝飾著67個野山羊頭以及花紋的浮雕,上面的凹坑曾經聳立著青銅制的馬。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長30厘米、寬40厘米的豪華青銅制標牌,它在也門被發現的文物中是保存最好的,上面的文字用犁耕體(即最初一行從左往右讀,次行則從右往左讀的格式)書寫。
這個標牌是在公元3世紀的地層中發現的。但德國馬爾堡大學從事巴勒斯坦人標牌研究的學者穆罕默德·馬拉庫坦博士說,無論是從文字的特征及格式,還是文字中提到的兩位統治者來看,這個標牌很可能是公元前5世紀制作的。他還對這個碑文做了譯解,認為碑文內容是讓神高興或者感謝神,對神表示敬意,通常是安置在神廟墻上的許多供品之一。
在古代,馬哈拉姆·比爾基斯是重要的朝拜的地方,是十分神圣的場所。人們為了參拜,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里,另外也有人被埋葬在這里,這一點從公墓記述的葬禮碑文就可得知。所以,比爾認為,馬哈拉姆·比爾基斯很有可能是像埃及的薩卡拉或阿比德斯那樣的“公墓”。
在這個圣地進行什么樣的儀式、遵照什么規程進行我們不知道,但是示巴是以灌溉為基礎的農耕社會,這一儀式與種植或收獲聯系起來的可能性極大。另外,也有可能與每半年的雨季到來有關系。如果看一下屋檐等的水溜子就可以知道,落在宏偉大殿上的雨水被集中到至圣所的圍墻里面。
參加過1951年菲利普斯調查隊的比利時標牌學者阿爾伯特·耶梅發現的碑文中,描寫了列隊朝圣的忠實信徒的故事,而探地雷達的挖掘發現了列隊的路徑痕跡和墻的西側入口。所以,這個入口若在后來建造列柱廊大殿(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500年)期間沒被封鎖的話,則到至圣所的入口有兩個,而這兩個入口很可能是按不同的用途來分別使用的。
如果有至圣所的話,則最有可能是在彎彎曲曲的墻內側。探地雷達掃描顯示,遺址內有若干被埋的建筑存在。另一方面,挖掘出土了小立像、小雕像以及放置雕像的巨大基座,而這個基座或許是用來放置象征阿爾麥加主神的巨大公牛雕像的。
從挖掘出來的文物看,示巴王國的萬神廟有許多守護神,十分熱鬧。這個地區的主神是阿爾麥加,相當于巴比倫的強力女神伊什塔爾。再者,與肥沃、農業、灌溉聯系起來的阿爾麥加,首先用公牛來象征,其次也有用野山羊來象征。另外,以加勒布教授為首的許多考古學家也把阿爾麥加稱為“月神”,因此馬哈拉姆·比爾基斯神廟也被稱為“月神廟”。
但比爾對這種說法提出異議。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許多碑文,他認為月亮不過是阿爾麥加的一個象征而已,絕對不是最重要的象征。他說:“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在碑文中有關于月亮的記述,文物中也只有描述阿爾麥加是新月的例子。但是公牛與阿爾麥加聯系的地方就發現了很多。”
那么,能否證明馬里布與示巴女王有關系呢?如果像《圣經》所說的,示巴女王曾長途跋涉前往北方、與同樣被視為傳說中人物的以色列所羅門王會面的話,她應該生活在公元前960年—公元前920年。但是示巴女王除了在《圣經》上留下記述外,至今還沒有能顯示其存在的證據。再者,《古蘭經》上雖有記述,但卻不是女王長途奔波到遙遠的北方去拜見所羅門王,而是所羅門王專程南下親自拜見女王。阿拉伯人把示巴女王稱為“比爾基斯”。因此,人們夢想探地雷達能發現以色列國王送給示巴女王的禮品遺物或碑文。
顯然,除了圣城耶路撒冷外,有可能發現有關示巴女王記述的地方只有馬里布了。另外,具體能有所發現的地方,除了沒被挖掘的馬里布舊城外,就是當時在整個地區最著名的圣地馬哈拉姆·比爾基斯了。
如果示巴女王是實際存在的話,她肯定拜訪過馬里布,參加了圣地最大的儀式。追尋示巴女王與馬哈拉姆·比爾基斯圣地的關系并不是挖掘的最終目的,但是能夠發現這一證據也是考古學者的心愿。比爾認為,也許能發現暗示這些的公文。
不過,要想找到1000余年來被大量泥沙掩埋的證據,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從公元2世紀—公元6世紀,在馬里布發生了深刻的政治上的變化。與此同時,其他的南阿拉伯王國的政治形勢也變得極不穩定,由此引起了非常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控制水的工作開始被忽視,特別是高16米、全長620米、厚60米的最后大壩在公元580年被沖垮,于是示巴王國也漸漸地衰落了。《古蘭經》上也提到了這次的“阿里姆洪水”,并解釋說是“由于人們對神的不敬,受到了神的報復。”
在那之前的公元3世紀,古代的示巴王國幾度受到包括埃塞俄比亞人在內的外部勢力的侵略。傳說中埃塞俄比亞皇族的家譜中,有一個叫做“瑪柯達”的皇帝,意思是“至尊高貴”,指的就是示巴女王。傳說女王從耶路撒冷歸來時,身上懷著所羅門王留給她的胎兒,取名為“麥尼利克”,而正是他后來創建了埃塞俄比亞王朝。這個家譜隨著1975年哈伊雷·塞拉西皇帝之死而中斷了,但是上面很清楚地寫著“公元6世紀,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皇帝在馬里布建教堂。”瑪麗蓮的挖掘隊在馬里布的挖掘中發現了這個教堂存在的痕跡,那就是小圓柱的頂端有一個十字架,它是圣地通過新的信仰被再次利用的信號。
總之,這個圣地確實還留有許多我們尚未闡明的秘密。應該說,目前我們仍然極不了解示巴女王,所以也無法回答比爾基斯神廟是否就是女王廟這一問題。我們相信,隨著挖掘工作的深入,能一一解開這些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