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云 徐榮欽 劉美剛 黃朝炎 匡 輝
(1.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 武漢 430070; 2.仙桃市植保站 433000; 3.襄陽市植保站 441021)
為了探索 25%氰烯菌酯懸浮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對產量的影響,為該產品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依據,我省在襄陽市和仙桃市進行了25%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田間試驗示范。
試驗選擇在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譚莊村 1組和仙桃市楊林尾鎮六合村,每個點示范面積6.67hm2,對照面積 667m2。
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譚莊村示范田地勢平坦、土壤性質為沙壤土,肥力均勻一致。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播種時間為2011年10月21日,播種量為 12kg/667m2,每 667m2施 45%復合肥25kg,碳銨25kg。仙桃市楊林尾鎮六合村,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2011年10月28日播種,播種前每667m2施用含量N、P、K各15的復合肥50kg作底肥。試驗田土壤肥力平衡,小麥長勢一致,為中性土壤,土壤有機質含量21.16g/kg、堿解氮含量79mg/kg、有效磷含量14.82mg/kg、速效鉀含量105mg/kg、pH 值為 7.2。
(1)25%氰烯菌酯懸浮劑,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上海悅聯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市售)。
試驗共設5個處理,不設重復。
處理1:25%氰烯菌酯懸浮劑80g/667m2,試驗安排在仙桃市,小區試驗面積1334m2,大區示范面積3.33hm2。
處理2: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g/667m2,試驗安排在仙桃市和襄陽市,小區試驗面積1334m2,大區示范面積3.33hm2。
處理3:25%氰烯菌酯懸浮劑150g/667m2,試驗安排在襄陽市,小區試驗面積667m2,示范3.33 hm2。
處理4: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667m2,試驗面積667 m2。
處理5:空白對照,噴清水,小區試驗面積667m2。
試驗示范田于4月19日(仙桃)、23日(襄陽)施藥1次,此時小麥正處于抽穗楊花初期,小區試驗使用手動噴霧器每667m2兌水50kg噴霧,大區示范面積使用彌霧機每667m2兌水15kg~20kg噴霧。
逐日記錄試驗期間的日平均氣溫、雨量,施藥后一周氣溫穩定在170℃~200℃,施藥當天未下雨,隨后幾天仙桃小雨,襄陽無雨。
于5月19日~20日(小麥赤霉病病情已基本穩定)調查,試驗田每處理5點取樣,每點平行跳躍式取100穗,共500穗。室內調查記載500穗的病穗數并按嚴重度分級,計算各處理病穗率和病指,按病指計算各藥劑處理的防效;同時,將各處理逐穗調查500穗病粒數,各處理從500穗中抽取50穗逐穗調查小麥粒數(含病粒),計算平均單穗粒數,計算各點和500穗總病粒率,按病粒率計算各藥劑處理的防效。測定各處理千粒重、將500穗脫粒并經整理后稱量實產,計算各藥劑處理保產率。
病情嚴重度分級方法:
0級:無病;
Ⅰ級: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Ⅱ級: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的1/4~2/4;
Ⅲ級: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的2/4~3/4;
Ⅳ級: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防效計算方法:

施藥后觀察各藥劑處理對小麥是否有藥害及藥害癥狀,是否對小麥有益的影響。
襄陽、仙桃兩地調查各處理病穗率、病指、病穗防效、病指防效、500穗實產結果綜合后見表1。
從表1可見,25%氰烯菌酯懸浮劑80g/667m2的病穗防效為57.8%,病指防效為68.3%,增產23.8%;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g/667m2的病穗防效為73.6%,病指防效為75.1%,增產30.4%;25%氰烯菌酯懸浮劑150g/667m2的病穗防效為80.7%,病指防效為84.9%,增產41.5%;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667m2的病穗防效為53.3%,病指防效為 59%,增產 20.4%;25%氰烯菌酯懸浮劑80g/667m2、100 g/667m2、150g/667m2無論病穗防效,還是病指防效都高于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667m2。
施藥后觀察結果是各藥劑處理對小麥既無明顯藥害,也無明顯有益的影響。

表1 各處理調查結果
3.1 每667m2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g~150g,藥后不定期觀察,小麥生長正常,未出現藥害現象。
3.2 每667m2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g、150g對小麥赤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隨著用藥量的增加防效有所增加。從經濟角度考慮,生產上建議:小麥赤霉病輕發生年,于小麥初花期每667m2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g噴藥預防1次;小麥赤霉病重發生年,在連陰雨的情況下,小麥初花期每667m2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g用藥防治,隔5d~7d進行第2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