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據8月7日中國新聞網報道,被譽為“百分百網絡微慈善”的浙江金華慈善平臺施樂會,爆出 “每位社工可以從每筆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為報酬”,遭受社會各界的謾罵和質疑。
點評:施樂會的這種“有償社工”模式,每位社工可以從每筆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為報酬,這就意味著,社工募捐得到的善款越多,自己獲得的報酬也越高。
對捐助者而言,他的每一分錢,都是為受助者而捐的;換言之,他捐出的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到受助者身上。事實上,施樂會官網明確承諾:每筆善款100%到達受助人的手中。如此一來,15%的提成,分明就是對捐助者的欺詐。
當然,從事慈善事業確實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但這份成本,絕對不應當由捐贈者來承擔,而應當由政府或慈善機構自身來擔負;至于善款,必須百分百地用到受助人的身上。
施樂會的所作所為如果屬實,管理部門絕不能坐視不管,而應當及時介入,查清事實真相,追討被提成的善款,讓每一筆善款都百分百地用到受助者的身上。惟有如此,慈善事業才能真正贏得公眾的信任,才能健康持久地發展。
203.04英鎊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11日報道:據統計,奧運會期間,中國游客出手最為闊綽,平均每筆消費高達203.04英鎊,比排名第二的阿聯酋游客高出了10%。尤其是奢侈品消費,中國游客購買力更是驚人,讓飽受歐債危機影響的歐洲各大奢侈品牌賺得盆滿缽溢。
點評:年初奢侈品消費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瘋狂至今仍蔓延。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有能力關注奢侈品,奢侈品也逐漸走進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奢侈品畢竟不是日常消費品,中國的一些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用40%甚至更高比率的收入去追求奢侈品,這就是非理性消費的表現。
政府不僅要在消費領域做好表率,還應該隨時注意和引導消費。政府應該通過媒體傳達出主流聲音,做好消費理念的宣傳,對于那些打著時尚的幌子而行宣傳奢侈之實的媒體要及時出手整治,使整個社會的消費風氣回歸到理性冷靜的軌道上來。
2000元
據8月12日《廣州日報》報道,近日,廣州一位女市民向媒體反映,其公公在肥嬸廚房酒樓洗碗,因為喝了一碗粥被罰款2000元,而他每個月的收入只有1800元。被罰老人稱喝粥經過領班允許,但領班對此予以否認。
點評:從管理的涵義看,管理就是對人的管理,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但是喝一碗粥就被罰款2000元,肥嬸廚房不具有“罰款權”。首先,根據《立法法》規定:對人身的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對財產的處罰只能由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罰款屬于財產罰范疇,所以此項規定只能由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行政部門制定。肥嬸廚房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不是行政主體,無行政處罰權,依法不得在規章制度中設定處罰條款。其次,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罰款沒有法律規范依據,只能要求違反法律、規章制度或勞動合同的勞動者賠償用人單位的實際損失。第三,用人單位對勞動者處予罰款與《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相悖。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罰款是行政處罰的種類之一,只能由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行政管理機關或法律授權行使行政權力的機構行使。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沒有罰款權,并不意味著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就沒有治理權。“治理”必須合法,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疇之內。肥嬸廚房雖無權對“偷喝”剩粥的員工實施罰款,但可要求其賠償實際的經濟損失,或要求按在勞動合同中的約定依法支付培訓費或違約金。當然,面對員工喝一碗粥被罰2000元等沒有法律依據的處罰、違反法律的責任承擔方式,勞動者要敢于說“不”,要敢于旗幟鮮明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82%
據《證券時報》8月13日報道,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余明陽領銜團隊做的最新一次調研結果表明,有82%的第二代企業家,不愿意接班或者是非主動接班。他們做了182個樣本,全部是中國最好的民營企業家。其中核心樣本是54個,這54個樣本全部是中國同行業當中排在前三位的企業。
點評:“子承父業”這一傳統正受到現實的嚴峻挑戰,不僅超過八成的富二代不愿接班或者是非主動接班,另一個調查同時顯示,超過六成的民營企業家擔心孩子能力不足以接班。未來5~10年我國將進入民企換帥的高潮期,代際的互不信賴讓很多社會人士擔憂不已。
實際上,家族企業的接班難題并非中國獨有。美國布魯克林家族企業學院的研究發現,70%的家族企業沒有能夠傳到下一代,80%的不能夠傳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業的第四代還在經營。但美國的創業激情并沒有因此受到抑制,美國的經濟也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相反,二代不愿意接班,讓該死的家族企業死掉,對社會經濟發展倒是一件好事。我國正處于調結構轉型的關鍵期,相當的民企從事的是傳統產業,順應家族企業的規律,未必不是件好事。
美國的解決辦法是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而且企業家也早有準備,根本就沒把寶壓在“子承父業”上,而是早早地就在企業內進行物色和培養了。數據顯示,美國80%的CEO都是在公司里面從內部提升上去的。世界企業史表明:打破“代際鎖定”,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是重要選擇。
4000多名
據8月14日《晶報》報道,試業1個月,港大深圳醫院接診了4000多名病人,其中97.7%的病人采用預約方式,0.8%的患者到病人關系科反映情況,多與對130元打包收費不理解有關。
點評:自試業以來,港大深圳醫院的診療模式備受關注。它完全采用香港診療模式,即實行預約制,醫生薪酬固定,每天工作7小時,只看42個患者。
不難看出,這一診療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醫患雙方的利益。實行預約制,既能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亦利于醫生早作準備;醫生薪酬固定,就從制度上避免了“大處方”、過度治療的可能;每天工作7小時、只看42個患者,既能保證醫生的休息時間,亦能保證患者的就診時間。而自試業以來,港大深圳醫院確實實現了“每位患者就診10分鐘”的承諾。
此外,在這種診療模式中,還有一個特別的亮點,就是該院的考評制度。因為港大深圳醫院的醫生薪酬很高(該院科室負責人收入相當于深圳三甲醫院科室負責人的2倍),所以他們就不必擔心自己的收入,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如何為患者服務好、治好病。至于如何衡量他們的工作質量,就取決于考評制度。除了一些專業的審核、監督,患者的投訴處理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對所有患者的投訴,院方都會詳細分析,如果是患者來投訴治療效果問題,院方調查核實后,會直接體現在對醫生的評估、考核上,也就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資收入。據港大深圳醫院統計,試業一個月內,醫院沒有發生過1起醫患矛盾沖突事件,也沒有發現一例醫護人員收患者紅包事件。
港大深圳醫院的診療模式,非常值得借鑒。若是內地醫院也能夠采用合理的診療模式,切實地保護患者的權益,那么,醫患之間的關系將會和諧許多。
1/8
據《中國經濟周刊》8月14日報道,只有市場價1/8的央企福利房,每月倒給500元話費的內部手機號,每年獲財政補貼數千萬元的機關幼兒園……公務員、國家企事業單位的“隱性福利”,每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或質疑。
點評:公眾之所以關注或質疑隱性福利,不僅是因為隱性福利沒有大眾化,更是因為隱性福利特殊的寄主:一是政府利用對權力的壟斷而形成,如亂發津貼、福利房、車補等;二是資源壟斷的行政部門、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近便利,如自來水公司職工免水費、鐵路職工免車費、電信公司免話費、醫院職工看病不排隊等;三是國有企業利用市場壟斷自謀私利,典型的如石油、銀行、電力等企業員工遠高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工資。
消除隱性福利的弊端,除了需要法制健全之外,很重要的就是社會分配制度健全、分配秩序規范。而我國的分配模式,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低工資、多補貼、泛福利”,由于各地、各單位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工資可以有一個國家標準,但補貼和福利就沒有了標準,讓合理性難以判斷,于是隱性福利泛濫。而在國外,任何形式的隱性福利,都屬于腐敗的范疇,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隱性福利必須整改,但在我國特殊的國情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循序漸進地進行。而最直接的就應該是從分配改革入手,以同工同酬、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為基礎,制定科學的可控的收入分配模式,輔以完善的法律制度、最大程度地透明化、嚴格的稽查和及時的審計,在規范整個社會收入分配的同時,徹底消滅隱性福利。